“安哥”是彭振戈的笔名,原中新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现为策展人。 1968年从北京到云南西双版纳当农垦工人七年,1975年回城到广州做工人,1979年任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1988年底奉调到香港《中国旅游》画报任记者、编辑,1994年9月调回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任摄影记者。 2001年起在广州集成图像有限公司无线图像网任高级顾问。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09年安哥送我的《安哥的故事——哥哥不是吹牛皮》签名本就在电脑桌上放着。那一年,安哥在上海举办个人展,我带着研究生参加了开幕式。年轻的研究生们听着安哥讲述照片背后如同天方夜谭的故事,久久不肯离去。如今又一个10年快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来到了第40个年头——如何读懂安哥影像背后的故事,也就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1976 广东广州 荔湾公园里的民间自由搏击比赛 1979年 湖南衡山 挑沙人 1981年 广东广州 北方来的卖艺人在中山五路街头卖艺 1982 广东海丰 地处粤东山区交通要道的公平墟集市 1982年 广东蕉岭 海外华侨回乡探亲带来一部傻瓜相机 村民兴致勃勃地拍照 1983年 广东广州 首届大龄青年集体婚礼上的一对夫妇 “安哥”是彭振戈的笔名,但是今天很少有人还记得彭振戈,而“安哥”则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因其见证了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中国的“奇迹”。然而在人们脑海中的“率真、温和,有趣”的老大哥,安哥的“奇迹”就是他成为一个有故事的摄影人,或者说,他最擅长的,就是在世俗平凡的日常中,用影像的力量留下了一代人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1983年 广东湛江 公园里的一对大龄青年情侣 的确,安哥在几十年中拍下了十几万张珍贵的底片,用他的民间立场为时代中的社会、百姓留下真真切切的记忆光影。这些故事的精彩借由安哥的视角让人笑,也让人哭。 用陈小波的话来说:“中国80年代以来的摄影绕不开这个叫安哥的人。” 1984 广东普宁 秧歌队 1984年 广东广州 首届“美在花城”博览会上的无痛穿耳摊档 1985年 广州流花路 也许这一切,源于安哥一直“不从政、不当官、不评职称”的立场,始终以老百姓、平民化的视角,记录着那个特定的时代。其实早在西双版纳做知青时,安哥就意识到一个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天安门城楼上,而是在老百姓的饭碗里以及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劳作中。可以说这是安哥“平民视角”的思想雏形,而摄影语言在他看来无疑是最适合的表现方式。即便是这些年,每一次在西双版纳国际摄影节遇到安哥夫妇时,他们也总是会回到当年插队的云南边陲,一次又一次感受岁月带来的馈赠。也许正是从当年的那一刻起,安哥注定会成为用镜头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头兵——因为“平民视角”的形成,一定不是偶然。 1985 广东广州 “第一个敲开中国大门的西方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慕名参观清平街自由市场 1985广东广州 参加广州“青春美”大赛决赛的男女选手化妆后合影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03 , Processed in 0.10230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