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节展示了一批出现在1927-1937年的民国时期重要摄影师原作。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期,北京光社和上海华社(中华摄影学社)以及黑白影社等摄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里聚集着从事摄影创作和研究的高层知识分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南北方摄影家艺术群体。这些摄影团体除举办展览外,还编辑出版了各种形式的摄影书刊,对摄影艺术和理论的研究也十分重视。此时,出版业也开始发展,一些职业或业余摄影者开始翻译、编译刊物,涌现出许多秉有传世的作品。如陈万里、刘半农、郎静山、张印泉、胡伯翔、舒新城、吴中行、蔡俊三、陈传霖等艺术家,他们的摄影创作实践对后来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朗静山,愿作鸳鸯不羡仙,银盐纸基,1920s3. 普世 该节展出了一批1912-1949年的照相馆人像、风光画片。摄影术自传入中国至“五四”运动时期已历七十多年的发展,摄影一直被视为民间“匠艺”,难登艺术的殿堂,虽然偶尔也会出现知识分子的介入,但是早已沦为为“生计”考虑下的养家糊口职业。早期照相业的摄影师,作品题材深受社会环境的束缚。 嘉华露,美在其中,银盐纸基,1930s4. 本原 该节展出了一批著名摄影家,如方大曾、吴印咸等,在1937年前拍摄的原版作品。 在20世纪早期,西方摄影已经从画意、唯美的表现主义时代阴影走了出来,摄影再现了纪录和关注社会的强大功能。纪实类的作品随着西方的实践引起了中国摄影家的追捧和拥抱。 此外,该部分还展出了一批民国的摄影文献。 纪实性影像艺术:从画意到新纪实 (策展人:曾璜) 包括有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红色摄影(含宣传摄影)、50年代以来的纪实性摄影作品,90年代出现的新纪实摄影作品,以及多种多样的非主流摄影形态,反映了近百年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历程。 尽管其中涉及“多种多样的非主流摄影形态”,但策展人曾璜以“50年代以来的纪实性摄影作品”为主体,再上下延伸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红色摄影”与“90年代出现的新纪实摄影作品”,为观众研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摄影艺术抽出了一条“纪实性摄影”的线索。 展览现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红色摄影人主导了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在大陆仅留存下官方摄影和商业(照相馆)摄影的形态,这种状况集中体现在1959年出版的《中国》画册。纪实性的摄影形态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摄影形态。纪实性的摄影作品特指“用纪实性手法创作的”出自著名摄影家的有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品。具有视觉艺术是其必要的先决条件,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政治指向是其重要特性,即使是画意沙龙摄影,也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指向的标签。 1976年文革结束和随之出现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影像艺术的革命。民间摄影团体采用了现实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倡导“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策略地直接或间接地消解对抗传统摄影地霸权,关注现实揭露阴暗,打破了摄影长期以来仅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地格局。 张新民,深圳8.10股潮,银盐纸基,1992其次,他们强调艺术家身份地个性与观念的自主表达,启动了中国影像艺术品创作的新时代,让摄影这个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在中国得以觉醒。其中一些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影像记录和视觉资讯传播的层面,具有艺术摄影特性的同时,还具有摄影史的意义和价值。这批纪实性的影像艺术品构建起了世纪之交摄影艺术的主体,并展现出新纪实摄影和报道摄影当代艺术化的趋势。 展览现场展出的文献。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银盐纸基,1995 姜健,主人系列,艺术微喷,1997 当代摄影:新理念 (策展人:王春辰) 摄影从发明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摄影技术、摄影器材、摄影打印的完善、进步、提高,以致发明出现数字化摄影等等,更重要的是关于摄影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拓展和拓宽。 摄影不再是简单地复制客观的世界镜像,也不再仅仅是记录时事、真实事件、图像采集,而是转而成为艺术表达的媒介手段。它由此所呈现的视觉图像并非其本身所示,而是借由此图像传递了不同的内涵和观念,甚至有艺术家借由摄影手段及其图像来表达更强烈的姿态和含义。这也是当代摄影的图像语言不同于传统或经典的摄影的地方,这种摄影打破了摄影图像的表象符号含义,而是将图像的能指与所指进行了分离,所指游离开了能指,进入到自由引申的境地。 邱志杰,纹身2,艺术微喷,1994当代摄影打破了图像的再现论,打破了图像的客观论。这不仅是摄影作为媒介的扩大,也是艺术史的容量的增大。有了这个新的当代观念摄影之后,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就因此无与伦比,由于摄影媒介的技术化、快捷、灵活、自由,它成为今天的艺术的主流媒介之一,21世纪的艺术史必然有它浓重的一笔。 当代摄影的特点主要有行为摄影、主题摆拍摄影、景观观念摄影、数字化观念摄影、纪实观念摄影等。这些语言修辞打破了视觉直观性,解构了图像的物理属性,它的识读和诠释必然是以主体的强力介入为主。其图像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系统,任何读者都可以置身其中而表述独立的洞见。当代摄影的特质是图像再生,它对艺术的创造大有裨益,因此而获得了当代艺术的普遍接纳。 展览现场。中国的艺术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对摄影的当代性有了充分的学习、研究,并以他们的智慧运用了这个媒介的当代特性,因此创作了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作品,既是摄影在中国180年的新发展和延续,也是对世界艺术史的贡献。我们通过展览可以充分地证明摄影的发明与发展是文化现代性的体现,故而激发着今人继续地丰富着摄影的创造力。 苍鑫,54-19交流系列II,艺术微喷,1999 张大力,拆-平安大道,手工银盐相纸,1999 蒋志,0.7%的盐,艺术微喷,2009 现场陈列的文献。 此次展览参展的白夜照相馆,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内搭建临时的“民国范儿照相馆”摄影棚与观众互动。 开幕当日的对谈活动。 所有的参展作品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展出后,还将前往北京、广东和国外举办巡展。展览持续至11月24日。 *文中所有作品图片由银川当代美术馆提供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1 14:35 , Processed in 0.0192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