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当影像被现实吞噬之后:简评王淋摄影作品《@吞噬》

2020-1-7 11:43|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1317| 评论: 0|来自: 释藤的博客

摘要: 此文已经发表于《人民摄影报》 王淋,曾经是一名空姐。多年前,挚爱摄影的她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熟悉的同伴,通过真实而鲜活的碎片式影像,记录下空姐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片段,这些看似掀开空姐“神秘面纱”的照片 ...
此文已经发表于《人民摄影报》

       王淋,曾经是一名空姐。多年前,挚爱摄影的她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熟悉的同伴,通过真实而鲜活的碎片式影像,记录下空姐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片段,这些看似掀开空姐“神秘面纱”的照片,一度在网络和媒体上成为热点——让她及同事遭受了网络暴力的无情抨击。实际上,王淋拍摄的这组照片很健康,也很生活化,并没有一丁点扭曲的意味,但网络为了赚足点击量,往往在转载的时候把标题做得很低俗,甚至很下流。

       虽然事情过去多年了,但是网络的暴力和舆论的力量却始终无法使其置身事外。《@吞噬》便是她在历经网络暴力和包围之后,对当下现实以及艺术创作进行的再一次构建和反思。

       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或者说网络舆论的出现,促进和加快了中国人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也扩大了民众表达诉求的空间,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良莠不齐的网络生态也导致了有些人会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自我的一种发泄,在进行网络围观的时候喜欢随波逐流,不够理性,从而导致言论上的倾向和不实的抨击。

       《@吞噬》其实就是在《云中郁金香》上进行的再一次创作和构建,这组作品的创作源于网络舆论和暴力对作品本身以及影像当中的人物进行了沦陷性的攻击产生的反思。美国《纽约客》杂志曾刊登过一幅著名的漫画描述网络生活,旁注是:“因特网的伟大在于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一句话就道出了网络的可怕性和虚拟性。

       王淋在看到自己的作品下面这些语言暴力之后,产生了把这些留言和评论进行收集和再创作的想法,于是她把18000条网络留言截屏打印,用大头针刺入原作空姐人物的部分,完全覆盖她们本身,“人”的面目变得模糊不堪,只剩下这些被覆盖的、怪异的、甚至虚拟的轮廓。她们就像是被@吞噬掉一样。这种行为本身已经超越了纯粹意义上的摄影,摄影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方式和媒介。让观者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产生极度的不适,并进行自我的反思。这种媒介的介入也代表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回应,同时也是对社会问题进行的剖析和诘问。

       艺术在某种语境上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更多的也是在解决社会的问题。王淋的这组作品,通过再次创作的手段,在之前的作品基础上做了语境的置换和提升,让我们通过这些影像看到了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反思和体察。

       此项目的创作,虽然是基于之前的基础上展开的再次叙述,但是语言却更隐喻、更具内涵。艺术家借此试图发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互联网语言暴力侵袭的伤害和力度。当观者看到这些被吞噬的画面, 能够进行自我剖析和反观。

       其实,当影像被现实吞噬之后,剩下的便不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直面社会的一把利器,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王淋显然是一个敢于直面现实、善于反观的艺术家,所以在遭受网络暴力袭击之后,才会用当代语言植入影像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创作,其实这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探索。

       在匿名的网络空间,我们无法阻止个别人的恶意攻击或者偏激性的言语伤害,互联网时代能够让许多东西变得便捷,但也让许多事物变得模糊不清,如果没有辨识度或者独立的判断力,很多人根本无法认识到真正的现实内核。

       在传统环境和语境空间不同的当下,女性应该如何去重新审视自我,也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艺术家的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看到了反击和捍卫。

       摄影本身是很私密的行为,但是一旦被网络放大,便成为公众话题。影像和现实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初心虽然美好,现实却不容乐观。所幸我们还可以拿起艺术这两个看似阳春白雪的字,在某种意义上做一番自我的努力和发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窥一斑而知全豹下一篇:摄影的距离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23 , Processed in 0.11409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