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摄影,暗流涌动,要想在一篇短文中梳理其复杂现象,一定是勉为其难的。但如果就唯美、创意和观念这样一条思路延伸,就可以看出其有趣的走向。 当我们从摄影的哲学本体论出发,坚守摄影对于客观现实记录的底线,也许是最大的热门。也就是说,无数中国摄影人在新闻和纪实的范畴,通过照相机现场目击和尽可能的客观呈现,让这个世界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可以通过视觉“触摸”的真实存在——尽管这样的真实多多少少也离不开主观的介入(但是更看重其主观介入的批判力量)。无数经典案例都以强大的启迪,激发着无数年轻的后来者,为纪实摄影的深度和广度添砖加瓦——这已经不是这篇短文能够包容的空间,这里想说的是在在纪实之外的唯美、创意和观念…… 先说唯美,中国摄影当下存在的最为普遍的现象,呈现出大众娱乐和沙龙唯美的鲜明特征。无数人将照相机或者手机作为一种瞬间即可灵活操控的工具,随心所欲地留下世界“美”的痕迹,比如“大美中国”之类的影像之“浩浩荡荡”,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制造”出来的。 这样一种表面化的、缺乏深度思考的“通俗摄影”宣传,对于提升吾国吾民的自信心,自然是功不可没的,作为自娱自乐,也是不可或缺的。问题是,非有那么多执迷不悟者,硬是将这样一种浅显的“美”上升到当代摄影的高度,认为这是摄影艺术的唯一正途,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碰上一片云海按下快门就以为是自己的创造,看到一抹光影就夸夸其谈说是别人都看不见的……久而久之,摄影就被堕落成摄影界文人骚客的遮羞布,转而又成了艺术家的桂冠! 这时候摄影的本体语言,表面上看也似乎和审美关系纠缠在一起——从一开始摄影模仿绘画为了求其生存之道,到后来盲目地认为摄影可以超越绘画而达到理想的境界,你无法想象(尤其是在中国摄影界)摄影一旦离开了传统的、简单的唯美,还有什么可以生存的空间。 所以顾铮才说: 他们更多的是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人情趣直接延伸到了印相纸上,对摄影的本质与语言探索并无自觉的追求。晓风残月、良辰美景,仍然是中国的沙龙摄影们最为集中的主题。 邱志杰的作品 杨福东的摄影作品 王庆松的《我能跟您合作吗? 》 赵半狄和熊猫的故事 洪浩的《我所认识的Mr.Hong》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05 , Processed in 0.08216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