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夏天,阎雷回法国前,把他所有的图片都拷给了我。疫情期间,我没事打开硬盘里他的文件夹,翻到“昨天的北京”,一下便被吸引住了,阎雷的照片看过很多遍了,但单独欣赏“北京专题”这还是第一次,尤其是他拍摄的八十年代的北京,让我觉得即熟悉又陌生。 一个在我心目中理想化的乌托邦一样的八十年代的北京,怎么被一个法国摄影师拍得如此世俗化和生活化?仔细一想,也不奇怪,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北京的校园中度过的,在我的记忆里,八十年代就是残酷而充满希望的青春,混杂着憧憬、无聊、躁动、孤独,伴随着艾略特的诗歌、海明威的小说,港台流行歌曲,崔健的摇滚乐。 而真实的八十年代的北京的市井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彼时的阎雷用一个外国人好奇的眼光,观察着记录着,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生动而美好的记忆,一个土里土气而又浪漫生机勃勃的照片中的昨天的北京。——那日松 
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却又热情高涨的年代。“八十年代”这一名词就像一个符号,刻录着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亲历的国家转型和社会文化飞速变迁。 阎雷(Yann Layma),一位法国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时代变化中的普通中国人的日常。1985年,阎雷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从此便和中国结缘,三十多年间,几乎用脚步和镜头丈量了中国每一块土地。 北京,是阎雷当年来到中国的第一座城市。他说:“那时,整座城市笼罩着一片灰色,像索然无味的白开水一样。干燥的风吹得噼啪作响,到处都是煤球的气味。” 
1985年,北京,长安街。 摄影/阎雷 那时候,很多人的着装还保持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千篇一律的黑蓝灰色系。 
1985年,北京。 摄影/阎雷 
1985,北京,天安门广场。 摄影/阎雷 统一的着装下,到处可见红色标语。还未完全开放的中国,让阎雷感觉无法“捕捉”真实的中国。 
1985年,北京,长安街。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长安街。 摄影/阎雷 慢慢地,阎雷看到了看似简朴的灰色氛围下的中国,隐藏着种种微妙的变化和激荡。他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中国:夜幕下的紫禁城紫色城墙外,同性恋者在寻欢求爱;秘密的地下舞会上,年轻人开始学跳迪斯科;在一座体育馆里,中国一家股票交易所开门营业了。 改革开放的萌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古都北京的面貌——老北京的传统和新时代的变革并存。 让我们将时间拨至八十年代, 通过阎雷的镜头,一起回望那个难忘的年代…… 那是一个除了黑蓝灰,大家都极其迷恋“国防绿”的年代。 
1985年,北京,北京站。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故宫。 摄影/阎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全国的人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绿军装在改革开放的头几年依然流行,如果能穿着绿军装在天安门跟前留个影,甭提有多骄傲! 
1985年,北京,故宫。 摄影/阎雷 小朋友要是穿身绿军装,再扎个棕色武装带,神奇十足地往那儿一站,一定会成为焦点。 
1985年,北京。 摄影/阎雷 如果再配上一把玩具手枪,那屁股后面肯定追着一群跟屁虫。 夏天左手一个玻璃瓶汽水,右手一个义利面包,是当年北京小屁孩最简单的快乐。 到了秋冬,卖糖葫芦的小贩走街串巷吆喝“葫芦冰糖儿……”,小孩在屋子里就坐不住了,默默地盘算家长兜里的钱…… 
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 摄影/阎雷 而大人们则忙着买冬储菜,大白菜、土豆、萝卜,顺带提溜点雪里蕻之类的可以腌制的菜。过去,北京冬季蔬菜少,价格高,入冬前备好一个冬天吃的蔬菜就很有必要了。 存菜以大白菜为主,每家少则几百斤,多则千来斤,一车车的冬储菜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北京人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塔那么高”。 
1985年,北京。 摄影/阎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