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整个社会思想观念还不是很开放,像现在这么开放地在公共场合搂抱接吻的还是比较少见。 经历过文革的人们,挣脱枷锁,拥抱一切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各种文学艺术书刊、报纸大量涌现,全然一副不问来路、照单全收的架势,这无疑是长期封闭形成的文化饥渴所致。 
1985年,北京,北京站。 摄影/阎雷 
1987年,北京,北京大学宿舍。 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如今再也看不到了,那个人人怀揣诗集、小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陈丹青曾说:“直到那时,我才慢慢意识到80年代那种争论、那种追求真理、启蒙,种种傻逼式的热情,好像消失了。群居生活没有了,个人有了自己的空间,出路多了,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多,大家相对地明白了、成熟了,也更世故了。” 北京的胡同越来越少,你开始怀念起小时候大家坐在胡同口唠嗑晒太阳的晌午,怀念小时候看老大爷提笼遛鸟、斗蛐蛐的清晨。 
1986年,北京。 摄影/阎雷 
1986年,北京。 摄影/阎雷 那时候,大爷们还热衷于练气功。八十年代末,全国忽然刮起了一股全民气功热的风潮,人们笃信气功可以强身健体,甚至包治百病。 
1986年,北京,长安街。 摄影/阎雷 除了气功,还流行着一种据说是来自西方的群众健身活动——飞盘。 
1986年,北京天坛。 摄影/阎雷 忘不了每次去副食店打“二八酱”时偷偷尝一口的窃喜,固执地认为吃涮肉就得配麻酱,澥麻酱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1986年,北京,三里屯。 摄影/阎雷 
1986年,北京,王府井百货。 摄影/阎雷 
1988年,北京,三里屯。 摄影/阎雷 怀念坐在爸妈的大梁自行车后座去上学的日子,你有多久没有抱过父母了? 
1985年,北京。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雍和宫。 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末,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几乎是北京每家每户出行的主要工具。条件好的家庭把出行工具升级为摩托车,甚至汽车,这算是当时的“奢侈品”。 
1987年,北京,天安门广场。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三里屯使馆区。 摄影/阎雷 
1986年,北京,长安街,上海牌轿车。 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时,火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当时的老式绿皮火车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出行方式更加便捷多样。 
1985年,北京,北京站。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北京站。 摄影/阎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