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有了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再到后续的菜篮子工程,超市里一年四季都供应着新鲜蔬菜。但是,很多年纪大的人依然保留着购置冬储菜的习惯。 到了春天,北京各大公园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用现在的话说,去公园“打卡”是必修课。 
1985年,北京,天坛。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香山。 摄影/阎雷 但风沙也是春日里让人头疼的事之一,“白天二两土,晚上还要补”,围纱巾成为一些爱美女士的防护妙招。 (PS.别问我怎么知道,问了就暴露年龄了!小时候,我妈就是用这个围着我的头!) 
1985年,北京。 摄影/阎雷 当然,年轻人对于美的追求不止于此。健美裤、拖地裤、夹克衫、喇叭裙、A字裙等纷至沓来,喇叭裤配蛤蟆镜是街头混混的标配,听说当年我大伯就因为这身装扮被我爷爷胖揍一顿。 
1987年,北京琉璃厂。 摄影/阎雷 
1986年,北京,地坛公园。 摄影/阎雷 那时流行的服饰,很多至今仍然流行。记得中学时,我买了件自认为很潮流的蝙蝠衫,回家后向我妈炫耀,谁知我妈不屑地说:“我年轻时就穿过了。” 果然,时尚是个圈啊! 
1985年,北京,三里屯,民众在黑市购买牛仔裤。 摄影/阎雷 除了大人,小朋友们的着装也很时尚,五彩缤纷的衣服配上红领巾,朝气迎面扑来。 
1986年,北京。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天安门广场。 摄影/阎雷 谁要是穿身格子小西装、小马甲和小皮鞋,那指定是这条gai最靓的崽!夏天,男孩子多是短裤、背心,女孩子多是小花裙,脚上统一都是塑料凉鞋。 
1986年,北京,故宫。 摄影/阎雷 
1986年,北京,王府井百货。 摄影/阎雷 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港台发廊传入北京。旋转的三色灯和橱窗、店内贴满留着新式发型的港台明星的海报,成为它们的标志。 
1986年,北京。 摄影/阎雷 
1988年,北京,长安街。 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后期,烫发逐渐普遍起来,爆炸式卷发是很多女生恋爱、结婚时热衷的造型。 
1985年,北京,八达岭长城,新人在拍摄婚纱照。 摄影/阎雷 
1985年,北京,故宫。 摄影/阎雷 八十年代,“个人”慢慢从集体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自由恋爱,逛街和逛公园成为情侣们约会的主要地方。 
1986年,北京,天安门广场。 摄影/阎雷 
1986年,北京,颐和园。 摄影/阎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