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婧,文汇报摄影记者,现居上海: “疫情的突然到来,给所有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而困扰。原本还沉浸在春节假期氛围中的人们,因为疫情发展迅猛,不得不快速转换工作与生活的节奏,或进入战备状态高强度在岗,或全面宅家‘以静制动’。包括我在内,相信很多人都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多多少少都有过焦虑、崩溃的情绪,不过身边的人都算挺过来了。防控形势在几个月内快速控制好转,真的少不了每个人的努力。通过这次疫情,让我们对生命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 ![]() ![]() ![]() ![]() ![]() (右)2月19日中午,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驰援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出发前,市一医院的一位医务人员的儿子拉着妈妈的手不舍得放。 ![]() ![]() ![]() ![]() ![]() ![]() ![]() ![]() ![]() Q:疫情期间,主要在什么地方拍摄?为什么? A:作为文汇报负责卫生条线的摄影记者,奔波于上海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急诊、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集中隔离点等,也穿梭在申城的大街小巷记录所能记录的一切。首先作为本职工作要全面并深入地报道上海疫情的防控工作,反映各行各业的辛勤付出。从个人角度来说,身处当下这个特殊时期,希望通过自己的相机挖掘和记录所看到的变化,挖掘平凡人的感动事。 Q:什么样的事件或者画面触动了你要去记录疫情中的点滴时刻? A:1月29日,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上海已开始对各个高速入口入沪车辆实行严格的防疫措施。当天气温非常低,寒风凌冽,在G50上海与江苏交界收费站采访时看到防疫工作人员和执勤交警在室外冒着低温和寒风,对大排长龙的入沪车辆进行逐一检查。由于当时的条件并不完备,现场只有临时的简易工作台等,条件比较艰苦。在现场采访了两个小时我已经手脚冰凉,但一问现场的这些工作人员,他们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看到他们站在寒风中的样子,挺心疼的。其实在基层采访防疫的经历让我特别想去关注那些平凡岗位上平凡的人们。 Q:疫情期间,感受到人们有什么样的变化么? A:在这几十天里,人们的穿着打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戴口罩的常态外,走在街上或是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护目镜、泳镜、墨镜、浴帽、雨衣、手套、防毒面具、塑料袋等等这些一般不会在同一个季节、同一个空间中出现的用品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穿搭”。人们全副武装出街,也可看做是2020上半年的流行趋势了吧。 Q:作为女性摄影师,你觉得在这次疫情中的记录有什么样的优势或者说不一样的角度么? A:在这次疫情中,所有的新闻人其实都已没有了性别之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要说有什么感触的话,在采访和拍摄医务人员时,大多数都为女性,可以感同身受超高的工作强度对他(她)们的生理和心里带来的压力,更懂得他(她)们的不容易。 Q:在对疫情的记录中是否还有什么样的遗憾? A:遗憾的是没有机会深入到救治一线,零距离采访病人和救治组的医务人员。 Q:你认为摄影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父母对你的摄影有什么样的影响么? A:按下快门、抓住瞬间的前后时段是很奇妙的。拍照之前的观察思考和拍下照片之后的解读分析构建是一个人对摄影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看来,摄影是一个人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对当下所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进行理解和阐释的方式。每个人的手机和相机里都是一个独特而又精彩的世界。 由于父亲是一名从事了36年新闻工作的资深摄影记者,母亲也有三十余年的媒体专刊主编经验,同时也常年进行新闻漫画的创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我大学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摄影,最后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父母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至今一直影响着我。疫情期间他们也同样奋战在抗疫报道一线,尽管他们已是资深的老新闻人,但对自身的要求和新闻的热情从来都没有降低过,这样的境界真的值得我学习敬佩。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00:33 , Processed in 0.081013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