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口述影像历史”项目的第二期工程,《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师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 今天从第一卷中摘编老摄影家铁矛的口述,感受老一辈摄影家的摄影情怀与担当: 记者的职责是记录历史 口述人:铁矛 采访人:张莉华 作为摄影记者,其职责就是记录历史,就是要把真实的新闻摄入镜头。——铁 矛 就近取材,边学边干 记者:您开始拍照片是什么时候? 铁矛:那是到中国青年报社之后。1950年年底,我当时25岁,还在中央团校第三期宣教班学习。由于革命形势发展非常迅速,共青团中央急需组建一张报纸来指导青年运动,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我在中央团校学习期间曾写过一篇《我初步接近了解放军》的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可能是这篇文章起了作用,团校写了介绍信,团中央就抽调我参加中国青年报社的筹建和报纸的创刊。 当时宣教班就在东四十二条胡同东边的老君堂胡同11号(今天的中国青年报社大院)。那一年12月26日上午,部主任突然通知我,要我和同班同学张瑞卿、高歌今、柳乃复、毛怀坤到校部组织科去。去了后,组织科的同志就让我们立即去团中央开会,说是团报工作会议。当时,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团报”这个词。参加会议的有20余人,蒋南翔除了传达了党中央批复团中央关于筹办《中国青年报》的请示报告以及筹办经过、重要性以外,还把临时编委会成员确定下来,由团中央宣传部长杨述兼任编委会负责人,韦君宜、李庚、吴佩伦、邢方群为临时编委会成员。这一天,我走进了中国青年报社的大门,也可以说是《中国青年报》成立的日子。我现在是中国青年报社最老的员工,1950年创建报纸时的20多人现在估计还有两三个人了吧。 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发行,人们到新华书店购买。 1953年,北京东直门外堆积了一些建筑材料,远处的城门楼清晰可见。 记者:您刚才谈到,最初是在文艺部,后来是直接转做摄影工作的吗? 铁矛:不是,创刊之初,我就连换3个岗位。一天,我在练习作画,报社编委邢方群看到之后就对我说:“美术部现在还没有人,你先把摊子撑起来。”我想着要服从组织分配,只要领导看得上,把工作做好就行。后来领导决定全体编辑人员到《人民日报》对口学习。我到《人民日报》美术部,认识了漫画家华君武、苗地、赵志芳等名家,学习编画刊、写美术字、画地图等业务。不久娄霜从中国青年杂志社调来,担任美术部主编。报纸创刊后,又从杭州调来美术院校毕业的裘伯浒(裘沙),从武汉师范学校美术班毕业的郭晶莹也来了。随后调来了刘禾、丁午这些科班出身的同志,我这个门外汉只能跟着跑龙套。但摄影记者一直没有物色到人,社领导决定自己培养人才,报社就分给我一台旧相机,让我学习拍照。同时告诉我,这个工作很重要。最早用的是一台旧徕卡,可能是缴获的,或者是从香港买的。后来才换成了禄莱。后来的很多照片都是用禄莱拍的。 记者:在这之前,您接触过摄影吗? 铁矛:之前我从来没有拿过相机,根本不知道相机是什么,没有任何摄影知识,也没有参加过什么训练班。团中央有一个老人,叫贾化民(后来也成为《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年龄比我大10岁左右吧,喜欢玩相机,算是我的老师。他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我学习摄影。其实知道光圈、快门、感光度就好办啦。更多的知识也没有,边干边学。我就近取材,报社有啥活动都去拍,也把报社工作人员作为拍摄对象,以检验胶片感光是否准确,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为报社积累了很多历史图片资料。在报纸创刊的几次周年活动展览上,这些图片都成了珍贵的历史素材。我是个活跃分子,学习兴趣多种多样,记者是我喜欢的工作。只要在报社工作,我什么都喜欢干。 1956年,东北石油一厂,青年焊工张福顺在工作。 1958年,四川绵阳农村某生产队为了创小麦高产超千斤纪录,种子、肥料的使用都超过往年,又怕麦苗倒伏,用绳子结网保护。 记者:那么后来又是如何去当摄影记者的呢?当时摄影是归美术部还是已单独成立摄影部?初创期中国青年报社有多少摄影记者呢? 铁矛:报纸创刊初期,摄影和美术合二为一设立美术部。我和潘英是最早干起摄影工作的。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图片编辑,到新华社选图片、编画刊,摄影采访还处在次要位置。 1951年10月前,我们报社还没有建立暗室,搬到海运仓后,才从照相馆请来一位李老师,专门冲卷放大。第二年,王裕量同志调进报社,我跟着李师傅学习暗房技术。报社小白楼三层拐角处两间小屋子面积还不到8平方米,我们两个人在里面就有些挤,幸好当时任务不多。暗房距离男厕所仅二三米,冲洗照片就在男厕所手工操作。贾化民和李玉亭是在1953年初调入报社的。我们这几个人都没有学过摄影,也没有进行过培训,就以老贾为师,在工作中学习。1953年,洪克从山东青年报社调来,他曾在山东画报社搞过几年摄影,后来任摄影组组长。就这样,美术摄影部成员有十几位之多,是报社最大的部门之一。 记者:那个年代,照片在报纸版面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中国青年报》的图片使用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铁矛:正常情况下,摄影还是以配合为主。编辑部需要摄影记者拍摄什么照片插图,摄影记者就去拍什么,摄影记者独立报道的新闻还是比较少的。图片在报纸上的作用,只是文字消息的配角,这并不奇怪。这是当时我国新闻界的普遍现象。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落后,自己不能制造相机,照相器材完全依赖进口,全国的摄影从业人员也较少,人们对摄影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证据作用罢了。 《中国青年报》的办报指导方针有“字大画多”之说,所谓“画多”就是指图片和绘画美术两个方面。1953年,张黎群同志看到贾化民从鞍钢拍摄的照片时,提出好的照片应以新闻形式在第一版头条发表,这是本报在第一版发表大幅照片的起点。本报在第四版,常常出现时事类专题图片画刊。当时的画刊多用新华社发的照片,以后逐步以本报记者拍摄采访的新闻照片为主。由此逐渐搞出了《中国青年报》的图片特色。特别是从1958年起,本报第一版常常出现大照片,这在首都兄弟报纸上是独一无二的,引起了新闻界很大反响。 1956年贾化民同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独自到西沙群岛拍摄的专题新闻画刊,被选入了《中国》大画册,是我国摄影记者首次到西沙群岛采访成功的例证。 1961年3月,古巴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到胡同采访。 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赛车比赛。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12:45 , Processed in 0.10191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