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并非只有摄影才重视对器材和技术的把握

2020-8-27 17:35| 发布者:cphoto| 查看:2099| 评论:0|原作者:高宝昌|来自:高宝昌

摘要:高宝昌(网名:臭哈苏)活跃的网络论坛和私下集会,摄影人交流更多的是谈论器材和技术,似乎对创作理念不够关心或者谨慎触碰,其实也并非如此。创作理念因为个人审美情趣和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这类更加主观的思 ...
高宝昌(网名:臭哈苏)

活跃的网络论坛和私下集会,摄影人交流更多的是谈论器材和技术,似乎对创作理念不够关心或者谨慎触碰,其实也并非如此。创作理念因为个人审美情趣和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这类更加主观的思想动机问题,很难用具体的准则参照予以衡量好坏和优劣,很难争辩出是非曲直。在万众一声的语境里也更难把握尺度,也因艺术理论的知识积淀因人而异,很难在理论层面上深入和交融,从正常辩论到指责谩骂的现象又层出不穷,很多人逐渐的讳莫如深,路过躲过不再触及,针对创作理念的探讨也就自然的更少了。

 

摄影是基于现代光学、光化学、光电子学等现代科技的照相器材制造图像的,随着相关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摄影器材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不论摄影器材的技术如何发展,都还建立在基于同轴光学系统原理基础上(含移轴和俯仰变轴光学系统)的光学透视成像技术,无非是成像载体由干版湿板进化到化学乳胶涂层再进化到今天的光学成像电子图像传感器。这都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的科学想象力和技术创造力。


艺术创作是一种想象力的升华,是人类灵魂的体现,不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然而对艺术创作所需的器材和技术的精准要求,并不仅仅是摄影人的诉求,而是所有艺术创作者的共识,或者说共同需求。


华夏古乐的大型乐器之中的编钟和石磬已经出土多组,这些乐器由高低音搭配形成一套完整的乐器组合。想必这些乐器的音准是它们好坏优劣的第一准则。因为对音准的追求,自古至今都有斫琴师这一职业负责调校乐器的音准。而演奏者也要对自己使用的乐器充分了解,以至于手法和力度对乐器产生的作用都能轻松驾驭。甚至达到人和乐器高度融合的境界才能演奏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有着自己的音乐感知力和创造力的独特的经典乐曲。为了那份情怀和特定的音效,需要独特的乐器制作材料,经过独特的加工,再经斫琴师反复的调校,最终再由使用者对各处细微调校效果的音节音效精准把握,才能成为演奏者手里最完美的乐器。在这里,乐器天然的音准、音域,演奏者对音节音准的把握和弹奏技巧的独特运用,最终为一曲美妙乐章的诞生贡献了各自的价值。


自从软笔流行开来,就涌现出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等人,也自那时起,很多文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文风和画风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效果,甚至亲自参与到笔墨纸砚这四种文房四宝的研制过程,经过历代人的探索,才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门类齐全的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的笔墨纸砚系列文房工具和用品。有些人对器材的挑剔和监守也促成了相关工具和用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华夏的纸张就有无数品类,软笔也有各种用途和不同的档次之别。包括墨宝在内的着色剂也分门别类,样样俱全。这都是为了满足书写者的需要而进行的两千年的潜移默化的技术传承和创新,不断地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也满足了各自的诉求。


那些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不论去哪里演出,都会带上自己的乐器。要知道很多大型演出场所是可以提供专业乐器的,劳师动众的运送携带自己的乐器,到底为哪般?有些量身定做的小型乐器,譬如一把琵琶或者小提琴的价值可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乐器大师为了制作一把好乐器,需要选择性能最稳定的木材来确保音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样为了音准,需要精雕细琢的去抠挖音腔的内部结构,使得音乐的各个音部都有最完美的声响效果。而一个好的音乐家通过长期磨合也对自己的乐器了如指掌,甚至通过调音和手指拨弄琴弦的力道而达到了人和乐器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不是哪个演出场所随便提供一个同样的乐器就能达到的效果。一个园艺师宁可使用别人看起来已经残破的铁锹也不愿意更换新铁锹,一个好木匠的外行看起来的旧工具,再旧都不愿意轻易更新就在于平常力道的把握已经得心应手。


乐器产生两种音效,一个好听的乐曲,一个无聊的噪音。同样的好乐器,在音乐家手里弹奏出的是美妙的乐曲。在另外一些人手里,则只能诞生噪音。这个区别之大、之明显,众人皆知。这些都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经典写照。而非单指摄影对摄影器材的过度倚赖。


摄影是以照相机作为工具记录影像的过程。只有充分挖掘镜头和成像材料的潜力才能更好地获得作品的成功。只要学会聚焦和按快门就会照相,而优秀的摄影人应该具有扎实的摄影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拍摄镜头的快速捕捉能力。摄影是玩转相机的技术,所以熟悉手里的器材和清晰的知道用什么器材最适合拍摄什么样的题材,至关重要。


买能买得起的最好的摄影器材,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你能更接近被拍摄物体,再现更清晰的细节,获得更完美的虚化效果。但是不论器材多昂贵,它们毕竟都是冰冷的现代电子光学摄影器材,需要你对它们有充分而细致的了解,和娴熟的把握运用它们的能力。概括起来,一句话,你得会用。才能施展和挖掘它们的特长。


至于摄影的技术层面,因为逆光有逆光的成像特点,顺光有顺光的成像特点,广角镜头有广角镜头的透视效果,长焦镜头有长焦镜头的透视效果。这些技术上一目了然的视觉再现是骗不了人的,一看就大概知道了拍摄的技术工具和参数选项。这些技术参数,有据可查,效果明确,特点明了。谈论这些对器材的驾驭方式和使用技巧,避开了对摄影语言优劣的评判,给足了拍摄者面子,往往就成为谈论的焦点。既体现了眼力,又不失对拍摄者的尊重,似乎恰到好处,于是也就成为摄影人广泛交流的内容。这也算新时代摄影的中国特色吧!

 



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使用哈苏503CW相机,后购入徕卡M6相机,二十年来,哈苏相机伴随我左右,迄今为止,五只哈苏蔡司镜头依然是我的主力镜头(转接到徕卡S006上),其中就有光学素质顶呱呱的250Sa镜头。二十年来,香港施利洛北京办事处和香港兴华科技北京办事处都曾给予我大力支持,也让我为摄影期刊写出内容翔实的有关哈苏相机和徕卡相机的分析文章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此表达谢意。


随着日本富士GFX系列和索尼A7系列微单相机的问世,在未来需要添置新摄影器材的时候,我将转向富士GFX系列和索尼A7系列微单相机,数字相机技术越来越趋同的大趋势下,我选择更具未来发展前景的相机品牌,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历史已经过去,伴随着这个过程,我也将停止使用曾非常挚爱哈苏之情感的“臭哈苏”笔名,回归本原,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也和平面媒体的署名保持统一。向所有支持我的媒体和读者表达谢意。我将继续保持严谨的学术作风,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用心写出更多的有良知和内涵的好文章来,争取持续保持期刊封面导读和报纸头版主题的记录。

高宝昌于2020年8月27日
高宝昌(网名:臭哈苏——哈苏很好,拍不出好片因我手臭,故谦称“臭哈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为第七届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和首届中国国际摄影理论高级论坛撰写过专题文章。自2000年起,先后为《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照相机》、《感光材料》、《人民摄影》等摄影期刊撰写摄影专栏文章几十万字。也为其他非摄影期刊撰写文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13:05 , Processed in 0.08339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