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广敏在2017年个展中探讨一个主题“完美破坏”,他的创作手法包括通过在纸上进行丙烯覆盖,再用刀刻的方式,勾勒出平面化的形象,刀刻露出的痕迹和纸张则呈现出一种破坏后的秩序感。艺术家刻意选择比较平面化的绘画方式,而且避免笔触透露主观信息。他的近期作品会增加刀刻的痕迹,通过对材料的干预,打破“描摹形象”的桎梏,绘画作品也呈现出更多的“自然”雕塑感。 对于一个尝试用二维平面空间来表达“破坏和秩序”主题的艺术家来说,摄影作品其实更为客观。“我是想把人为的东西都隐在后面,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摄影的原因,就是它只是给你提供一个视角,其他东西都自然生发,没有人为干预。”但我们非常清楚,这个视角背后有拍摄者的参与,我们看到他的摄影作品,关注点与他思考和关心的主题相关,大部分都是聚焦于物体的结构,比如一个水槽,或者透光的窗帘。 其实在入口展览标题旁边,已经看到一幅将摄影和绘画完美结合的作品——张嗣《搜尽奇峰》。如果说其他三位的绘画作品均无法直接看到摄影的影子,那么张嗣的这个影子则被光明正大的放上前台。 “如果摄影本身信息量足够、视觉强度够的话,我可能就不会画,如果我要表达的对象有更多的绘画方面的空间,我才会用绘画。” 
《戴月》 张嗣 A4纸面绘画与打印、文件袋 2016-2017 
《拟TK先生意》 张嗣 宣纸喷绘 2021 摄影堂堂正正进入张嗣创作,作品《何处月明》使用了照片——一处德国公园里用废弃钢材做成的环状步道,类似一个装置作品。“如果我再去画,又隔了一层,就没有意思了。”但是在摄影图片上,他不仅用半透明硫酸纸包裹,并且固定在一面宜家的镜子上,最后再次拍摄,去掉背景,以图片方式呈现。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张嗣不少以这种摄影绘画方式出现的作品。 经过国画专业的训练和培养,张嗣的趣味有非常多中国式意境感的委婉表达,标题中都能显现一二,比如《何处月明》其实有暗含对德国工业废弃物再造公园的观察和对中国现状的反省,《戴月》有对朝九晚五上班族生活的体悟和关怀,而《日跌》这幅有感而拍的作品,则直接是对中国画论的一次感性共鸣。 《搜尽奇峰》如果不仔细看可能不会发现,那类似一座座水墨山峰其实来自北京望京SOHO建筑摄影,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既有来自结构的判断,也有来自观念的取舍,最后体现在这幅具有趣味的作品中。 展览设计了一个不规则的动线,展墙也刻意安排为高低错落,并以绿色点缀展墙贯穿。在冷广敏的作品旁边,可以看到一个幻灯片装置,呈现的是艺术家高索都的摄影项目“106项目”。 
《106-32》 高索都 艺术微喷 2020 
《蓝线》 高索都 纸本、水彩、铅笔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