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方粉影友替方舟子道歉,认为其跨界评论犯低级错误

2014-3-22 22:03| 发布者:zhcvl| 查看:6553| 评论:1|原作者:好摄之徒朱瑞盛

摘要:方舟子在论战中善于通过收集信息,结合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经过严密逻辑推理,作出直逼真相的事实判断。这一科学方法令他在论战中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前些年他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结合公开资料中的蛛丝马迹,推导 ...

    方舟子在论战中善于通过收集信息,结合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经过严密逻辑推理,作出直逼真相的事实判断。这一科学方法令他在论战中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前些年他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结合公开资料中的蛛丝马迹,推导出“寒韩代笔”的论断,便令方粉叹为观止。这几天他评论刚获国际摄影大赛12万美元巨奖的作品《乡村教师》,细观其推论,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反对他对该作品“抄袭、造假、摆拍”的指控,也认可其“摆拍是纪实作品的大忌”的艺术主张。事情至此也就罢了,但方舟子据此进而质疑该作品的获奖资格,认为其获奖是“开国际玩笑”,却让自己犯下了低级错误,栽倒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他为什么不多搜索一下,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比赛呢?
    阿联酋迪拜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其实是一个国际沙龙艺术摄影比赛,并非新闻纪实类摄影比赛。方舟子显然混淆了两者的区别。那么,《乡村教师》是否符合比赛章程的规定呢?
    本次比赛共分ABCD四组,在创作方法上,章程对这四组的描述分别采用了下面字眼: A创造未来组,“这个充满动力和魅力的主题可以用很多种的方式表现出来”;B一般组,“本组别为摄影师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他们的创造性”;C黑白组,“黑白照片要求使用很强的熟练图形合成技术和专业的采光技巧”;D街头生活组,“本组别允许摄影师自由地表现他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章程既不反对前期拍摄的导演摆布,也不反对后期的PS移花接木。《乡村教师》参加的是A组,作者并没宣称作品是新闻纪实作品,从影赛的具体语境上看,也无此暗示,可以说此作品并不违反比赛规则。
    反观国际上新闻纪实类的摄影比赛则均严格规定不可造假,视真实为其生命,这也是常识。业界最享盛誉的“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就明确规定:“不可修改图片内容。只允许进行符合当前行业标准的润饰。评判委员会是这些标准的最终评判人,可酌情要求查看照相机记录的未经润饰文件或未经调色底片或正片的扫描文件。只接受单帧照片,不接受合成及多次曝光照片。……希望所有参赛者都能遵守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记者行为准则宣言》中规定的职业行为指南。”
    但本次比赛作为沙龙艺术类比赛,对作品的真实性并没作规定,也不拒绝合成照片、多次曝光照片和用电脑技术人工修改制作的照片。事实上其它获奖作品也存在摆拍现象,获奖目录中有多张渔民撒网的照片,相信摄影界人士无人会怀疑这是导演摆布的结果。而飞鸟捕鱼的照片,通常的拍法是往预定水域投放鱼饵引诱鸟类捕食,也是一种导演出来的作品。同组获奖的作品中还有一张西班牙摄影师阿尔瓦罗·拉伊兹及大卫·兰格尔的《未来的计划》,也是摆拍作品,该专题一共12张作品此前已在2013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得女性类金牌奖。


    中国目前的国家级摄影艺术比赛,即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其应对“造假”的方法,是对比赛作品进行分类,作出不同的规定。去年举办的国际展规定:“女性主题类”和“纪录类”“入选作者有义务向组委会证明其作品的真实性,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组委会提供入选作品原始影像文件(数码原始数据或底片),用于专家鉴定及制作展览照片等,之后归还底片。原始影像必须是作者本人用照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备照相功能的摄影器材所拍摄的、未经任何软件处理的、含有拍摄机型、拍摄时间、相关参数等完整原始数据的文件。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供原始影像文件的入选作品的作者,即视为自愿放弃入选资格。”而对“艺术类”和“商业类”,则明确规定“对创作技法不作限制”。章程并指“艺术摄影是指为表达审美意趣、倾诉主观情感而创作的作品。题材可涵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人物、静物、动植物等。也包括创意影像、观念影像、实验性影像等”。此次阿联酋迪拜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大体上即相当于中国国际摄影展的“艺术类”。

 

 


    令人遗憾的是,方舟子显然并不熟知此类规定,信息收集上的疏漏导致其犯下了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导演、造假和摆拍,归纳起来也就是虚构,这是一切艺术门类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我们并不指责吴承恩虚构孙悟空,也陶醉于芭蕾舞者脚尖行走的优美,更祝贺李安因“导演”而获得电影的荣耀,但为什么同样作为艺术,导演摆拍的摄影作品就要受到造假的指责呢?我们不能仅仅把摄影限定在纯客观机械记录的功能上,而否定其艺术虚构的能力。通过导演摆布而营造出真实的幻觉体验,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乡村教师》所在的残破老房子是真实教室也好,废弃教室也好,甚至如方舟子所言是仓库被摆布成教室也罢,作品营造了一个贫困乡村的教育场景,触动外人的心灵,也便完成了它的艺术任务。实际上,当代观念摄影早已不忌惮摆拍,甚至刻意通过制造人为景观完成摄影的创作,借以表达对世界的思考。例如在2013连州国际摄影展上丹麦著名艺术家索伦·达尔高展出的《面团肖像》,便是作者与被摄者合作摆布拍摄而成。
    以艺术的陌生化理论考察此一事件,模仿之作《乡村教师》的获奖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无疑,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通过新奇的影像、独特的体验和深刻的哲思,向观赏者展示一个有别于观赏者生命体验的陌生的艺术世界,令观赏者耳目一新,心灵为之一震。当年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正是以鲜见而又震撼人心的影像引发社会的巨大反响,但随后引发摄影人争相模仿,雷同作品层出不穷。模仿确实是摄影界人士心中的隐痛。人文题材如此,风光摄影更甚。对象千年不变,角度也就那么几个,要拍摄一张与众不同的珠峰风光作品,谈何容易。但这更说明创新的可贵。
    我们赞赏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花的天才,但也不能禁止庸才和蠢才继续作出女人如花的比喻。群起模仿固然反映了摄影人想像力的匮乏和创造力的枯萎,但抛开模仿的艺术价值不说,此类运动式的摄影操练也在客观上催生了众多在技巧上越来越娴熟的作品。虽然它们在国内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难以引起心灵的涟漪,但当它走出国门,接受全球观众审视的时候,却可以给予异域观赏者以新的体验,让观赏者产生诧异、惊愣和新奇感,并进而刺激观赏者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更新观赏者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因此而获得大奖,也就不足为奇,顺理成章。可以肯定,寻找新奇的题材,或为作品寻找以之为奇的受众,让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一些摄影人获得成功的捷径。
    这张照片获得的是《创造未来组》“全场大奖”,在该组别所有获奖的148张作品中,起码有25张题材是相同的,都是反映世界各地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问题。把12万美元的巨奖授予本作品,表明了主办方关注贫穷和教育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决心,彰显了其人文关怀的精神。假如这一系列作品能引起世人的关注,并促成某些国家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这将是摄影作为艺术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的极大贡献。 当全球都在关注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的贫困和教育问题的时候,“开国际玩笑”的不是《乡村教师》,不是影赛主办方,相反恰恰是方舟子本人违反常识的苛责。
    方舟子对真理的执着和理性的科学精神,每每想起,总令我肃然起敬。我是方粉,他从新浪转战搜狐时,我为他专门注册了搜狐微博,并且只关注他一人。作为一名方粉和摄影师,我愿自作多情替他公开道歉,希望大家原谅他一时的疏忽。
    近来文科生崔永元跨界与方舟子展开转基因论战,输得一塌糊涂,恐怕还将引火烧身,殃及其基金。方舟子是生物化学博士,虽颇具文学才情,但跨界论战,还望其以崔永元为戒。(好摄之徒朱瑞盛)

本文未经中国摄影在线或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5 10:10 , Processed in 0.09656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