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用镜头记录文明

2014-10-20 08:56| 发布者:cpnoz| 查看:1152| 评论:1|来自:北京青年报

摘要:公元1153年,大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迪古乃迁都于此;1402年,大明皇帝成祖朱棣定名“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开始了长达800余年的国都历史。   展开视觉影像的画卷—这就是北京。传统与现代,她是民族历程的记录,她 ...
        公元1153年,大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迪古乃迁都于此;1402年,大明皇帝成祖朱棣定名“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开始了长达800余年的国都历史。

  展开视觉影像的画卷—这就是北京。传统与现代,她是民族历程的记录,她是新中国的标志与象征。

  为期七天的《视觉北京—2014》摄影展,明天在位于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的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展。由北京视觉文化遗产协会主办的《视觉北京—2014》将以视觉展示的形式来呈现北京作为国都、都城、城市的发展史;展现今日北京作为国家象征的影像画卷;展示北京视觉历史的整体形象。

  本次展览采取国际通行的总体设计与摄影执行的方式,由北京视觉文化遗产协会总体策划、总体设计、总体实施并制作完成。这次展示的1121张照片,由21个课题、36个题组组成,是协会的14位摄影师在5个月的时间里按照总体设计方案拍摄完成的。

  看点

  国内首次尝试视觉档案

  《视觉北京—2014》影展的摄影作品是以组图的形式呈现的,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多张甚至多组图片。1121张照片以建筑和景观为拍摄对象,带领观者跨越时空,回溯北京作为“帝都”的800余年历史;感受从宏观的胡同、村落到微观的门楼、门墩所呈现的文化延续;见证现代标志性公共建筑的崛起。

  以往的文化遗产影展中,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大多带有摄影师明显的个人风格,作品所要传达的艺术理念也千差万别。前来观看《视觉北京—2014》的观众很快就能发现,这次展出的千幅作品竟然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同一主题内的图片构图、光线几乎无差别,图片均呈现出客观、真实、细腻的特点。

  这种影像呈现方式被称作视觉档案。据了解,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运用这种方式记录它们本国的文化遗产。此次影展是视觉档案理论及其运行体系在国内的首次尝试。

  北京视觉文化遗产协会会长刘玉介绍:“从龟甲到宣纸,以往我国总是借助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但随着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银版摄影术,随着世界上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诞生,视觉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使用图片影像记载所能反映的信息远比文字所能反映的信息更多、更全面。现在很多国家在记载历史的时候都采用了文字与影像并行的方式,并把视觉档案作为国家档案保存。”

  视觉档案运行体系是有国际通行标准的。例如,拍摄古建筑所采用的点线面构图方式就有一定的规范。按这种标准完成的作品,可以跟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在同层面上进行交流。

  本次影展框架性地把北京现存的代表性历史建筑遗存用影像的方式记录、编辑与整合,使这些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理念、形制类别与影像的构成形式、表现形式、类型分析形式相对应,把视觉档案的整体呈现和制作范例展示给大家。

  拍摄

  过程几经“磨难”

  本次展示的总设计倪学麟为记者详细介绍了作品拍摄过程。《视觉北京—2014》整体运行采取国际通行的总体设计与摄影执行方式,拍摄主题是协会事先定好的,主题与拍摄要求非常明确。例如,《皇城与国家标志》主题内的第一幅作品,设计要求旗杆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的左侧,五星红旗必须向左飘展,红旗上的五颗金色五角星不能够遮挡,需要清晰呈现。摄影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自己高超的摄影技术完成主题要求,呈现客观、真实的建筑与景观。摄影师的创意空间在于控制作品的整体氛围,拍出有味道的作品。

  这种影像拍摄有别于国内现有的专业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的习惯拍摄手法,需要通过科学的、严谨的甚至是“苛刻”的拍摄方法系统呈现,也就是类型学摄影的具体应用,以此形成独特的视觉档案。拍摄本次作品的14位摄影师都接受了近两年拍摄方法的培训。

  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本次展览的千幅照片全部是摄影原片,都没有经过后期处理。这一定为拍摄带来了很大难度。事实果然如此,那些看似在同一天同一时刻拍摄的作品实际是摄影师多次走访、几经“磨难”才完成的。

  影展的编制设计李妍为记者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拍摄故事。拍摄《皇城与国家标志》的摄影师需要长时间蹲守观望,在国旗随风飘向设计好的方向并迎风舒展的时刻按下快门,记录这一瞬间。《门墩》系列里展示的那对独特的木质门墩,是经4位摄影师合作才最终完成的。当时的光线会使门墩产生阴影,两位摄影师攀上门楼拿衣服遮光,才使这张照片按原设计呈现。这还不算最“费力”的拍摄过程,在《拱桥》系列作品中,为能以平视的视角呈现古代拱桥桥洞上方的雕塑,摄影师系着安全绳被从桥上降沉到与桥洞雕塑平行的高度,在身体悬空的状态下完成拍摄。

  理念

  观众是最佳的解读人选

  在和几位主创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每幅作品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知识做铺垫,每组影像的设计、编排也被主创们赋予了深刻内涵,但这些信息都不会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展览中。会长刘玉表示,“我们就是想用另一种方式,即视觉呈现方式来记录和还原我们的历史。”总设计倪学麟表示,“我们的设计只是一种引导,我们不愿左右观众的想法。观众通过观看得到自己的感悟与解读就好。”

  目标

  形成完整的视觉影像中国史

  作为物理化的文化遗产不可能永久保存下去,唯一可以永久传承的是精神、思想和头脑中记忆的影像。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已开始用视觉档案保留文化遗产。北京视觉文化遗产协会的目标是将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遗存用影像记录、编辑与整合,从而形成一整套中国视觉档案,为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留下一份尽可能完整的秩序化、科学化、更是直观化的历史见证。

  协会会长刘玉表示,本次展览结束后,协会还会细致挖掘并系统梳理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古建筑遗存,并将这次展览涉及的课题做得更加丰富、完整。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将《视觉北京—2016》、《视觉北京—2018》等展览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大家。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1 16:00 , Processed in 0.07621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