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技术的“补课” “对于摄影传统工艺的研究和继承是目前中国摄影发展的断层,对作品质量也普遍缺少严谨的规范,我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连接这个断层,说白了就是‘补课’,用作品来与国际接轨” 。工作室提供了空间,陈长芬是为数不多的有觉悟,并且有意愿、有条件坚持做传统工艺的人。 2002年,陈长芬开始有了自己真正意义的工作室,那是在北京文津街7号的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后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分院)的文津楼,大概有个50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另外还有一间几乎同大的暗房在附近。在这里,陈长芬开始了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数年前陈长芬脱离“摄影公职”,就是为了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制做作品,而在这里,他才真正地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工作。在这里陈长芬完成了一种自我转换,工作场地带来了头脑和身体的放松,可以更加单纯地进行思维,更加独立的制作作品。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陈长芬特别推崇这个理念,并且一直是遵循此道来做摄影的。文津楼的工作室,让他能够有条件按照这个标准来专注于自己的作品。陈长芬说,中国摄影的发展没有经过严谨的技术规范阶段,比如西方的F64小组所倡导的那种利用相机的机械属性来呈现摄影艺术独特的迷人魅力,对作品的质量也没什么标准,而“文革”十年又使摄影形式变得单一,和以前摄影的传承也断裂了。对于中国摄影的发展来讲,这个阶段的作品又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实践也是规范自己的一种“补课”。 在“文津楼”的三年里,陈长芬说他拍摄了大量自己满意的作品,进入创作的黄金期,根本没有休息日。这些作品中用8×10大片幅相机和使用转机拍摄的作品大规模出现,陈长芬认为这与自己有了独立的工作空间有直接的关系。从1996年买了大片幅相机开始,就发现这种质感的表现是他一直以来寻找的,而有几次8×10 的片子在冲洗店被冲坏了,很让他心疼,自己没法控制拍摄之后的环节,这也是促动他自己做工作室的外因。在这里陈长芬印放了数量巨大的样片,制作的作品多为24-36寸。此时,中国摄影界大型相机的使用者日益增多,摄影人纷纷从135、120相机的快速获取影像转移到了蒙在大片幅相机取景屏的大布中,仔细审视再按动快门。 对于传统暗房,“知道的或者亲自工作尝试过的人都有一笔苦乐账”,陈长芬说他“乐多于苦,且上瘾,一进去几个小时,打个坐、听听音乐、不吃不喝都没关系,只要一出来,一见阳光就软了、歇菜了”(《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上)。虽然飞速发展的数码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传统的手工银盐厚重的表现力,但是传统摄影技艺的实践是陈长芬影像呈现的基础,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就会缺少对作品质感和影调等方面的判断。“不懂传统暗房就对摄影的本体语言理解不够,很难做好数字暗房”。 2003年,陈长芬应邀在美国丹佛举办了《古老的网络》摄影展。从美国回来后,陈长芬经常谈到技术是否过关这一话题。他说,“中国的很多照片在技术上还没有达到标准,这也是不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就是解决我自己的问题,至少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过去没有能力、时间,有了工作室,陈长芬在后期制作方面更为专注,否则,“中国的摄影作品根本没有办法进入收藏、拍卖市场,很大程度是由于后期制作还不过关。” 寻找材料与作品的关系,让作品在国际环境中立足 “孙河的工作室,让休斯顿美术馆的策展人安妮•塔克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实力和工作态度,这个工作室我也是按照国外的艺术中心的模式来运作的。”工作室是一个平台,在孙河,陈长芬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艺术家身份,也是在主动出击,以个人的身份来完成中国的摄影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开放性接触和交流。 2004年左右,陈长芬的工作室换到了孙河。这个位于北京东五环外巨大的工作室有1000平方米左右的平面空间,陈长芬签了5年的合同。从2000年之后,中国的艺术市场开始急速发展,以摄影手段创作的传统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都大量进入市场。陈长芬也要根据自己的设计来进行艺术推广和艺术经营活动。 孙河工作室,不但是一个工作空间,有独立的工作环境,更创造了一个与国外艺术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陈长芬又一次接待了休斯顿美术馆策展人安妮•塔克(Ann Wilkes Tucker),也是在这里他接受其邀请并且筹备、完成了2007年在美国休斯顿的《长城万里》个人摄影作品展。2008年法国文化年期间陈长芬在此举办展览和开幕酒会,展出了打印在丝绢上的“滇越铁路”的作品。陈长芬还不时地邀请朋友来开开Party,聚在这里谈天说地。 陈长芬不只专注于拍摄和传统暗房,2003年在美国办展览期间,他看到了收藏级数字打印技术的效果,惊诧于这种新技术非凡的表现力,他还带了样品回来,找到国内的公司,开始实践并且研究这种新的介质。他开始不断实验用各种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材质进行后期制作,将照片打印在绢、宣纸和水彩纸上,寻找最适合呈现作品的载体。到了“孙河”,陈长芬更多地使用数字技术,后期制作尝试也更为丰富。他使用宣纸和水彩纸打印的作品已经日益完善。“我不但要让观者看到我的作品,更要看到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艺术家不只是制作作品,更应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后来在美国休斯顿的展览上,他与作品同时展出了用牛皮作为封面,宣纸打印的摄影作品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22:04 , Processed in 0.08120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