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十年·陈长芬

2016-6-7 15:30| 发布者:zhcvl| 查看:9306|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

摘要: 编者按  提到中国的摄影家,陈长芬是个不能绕过的名字。  陈长芬早在1965年就航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985年,陈长芬就拍摄完成了那幅著名的《日月》,不但在摄影界引起反响,整个艺术界也有所关注;1987年 ...


  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中完成作品的梳理,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作品的根基

  “现在,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梳理我以往的作品”。“关于作品的呈现,艺术家应该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当今的艺术,不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充满了跨界和融合。以今天的艺术思维来回望并梳理自己多年积累的作品,是一种清醒理智,是一种研究的心态,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大艺术的范畴里,陈长芬作品的形态和个人的工作方式都在变化。

  居住使用了五年的孙河工作室面临拆迁,陈长芬很留恋,但不对抗。艺术家的生活很容易被环境左右,生存空间经常与环境发生冲突。“艺术家就是游牧人,我觉得这种变化能够产生很多灵感。”陈长芬如是说,“孙河工作室完成了历史使命,促成了美国的大型展览,这就是收获。来到草场地,是朋友帮助,艺术家离不开有识之士的帮助。”

  2009年,陈长芬进入距孙河并不远的草场地艺术区,与孙河的工作室相对独立的环境相比较,画廊和工作室林立的草场地艺术区让陈长芬与年轻的艺术家交上了朋友,他觉得这种感受和体验是艺术家必不可少的。陈长芬从形式到内容接触到当代艺术,并且在与这些年轻人的交往中获益。进入草场地艺术区,陈长芬开始在工作室空间中展示巨幅作品,他工作室墙上悬挂着50多平米的巨幅摄影作品,就是来到这里之后制作并且亲手挂在墙上的。

  陈长芬也越来越多思考艺术家的责任,就像《世界摄影史》中对他的描述:“陈长芬对摄影美学潜力的领会,在他的《航拍的大地》《日月》等作品中,把现代美学观念和古老的哲学思想融合起来”,陈长芬说,“艺术家是分享科技带来的成果,坚持实践、实验,用作品来体现时代艺术、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带来受众精神的思考,而对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是需要不断尝试并且呈现新意的。”

  现在陈长芬的工作室里同时拥有传统暗房和数字工作空间。在传统暗房里的都斯特放大机、罗顿斯德放大镜头,一米五宽的水洗槽……都看得出陈长芬对于手工后期制作的钟爱;在他的电脑后期制作工作空间里摆放着爱普生扫描仪、打印机、苹果电脑、海德堡电分仪则让他跟着数字技术更新的脚步,不断尝试用新的媒介来进行后期制作。陈长芬认为作品的完成,前期和后期同样重要,而对于后期的把握和控制,则更是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现在的陈长芬对承载作品的材料更加讲究,尝试更加不拘一格,最近展出的陈长芬作品《左右二千年》就打印在没有涂层的油画布上,而《船的故事》则是用的粗麻布。

  近期,陈长芬的手工银盐照片的调子都偏重,陈长芬举例说,李可染的重墨体现了一种力量和厚重感,他的绘画精神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传承而来,并以个人的、现代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而我的照片也是这样,我也愿意,或者说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我创作的根据和力量。而另一张云的作品,非常有中国传统的意蕴,陈长芬说,曾经在一个寺庙中看到过一幅吴道子的画,那幅画在他脑海中久久不散,之后画作不见了,他再也没看过吴道子那么好的画儿。由此可以看出陈长芬试图更加理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作品的根基,他说,“我对中国文化地关注和兴趣也是因为摄影的关系,摄影艺术有很多元素,我的基因、语言、思维方式都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

  虽然陈长芬对技术的要求近乎苛刻,但说到作品,陈长芬认为,作品的艺术属性不适于用技术数据来衡量,而是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感受。“我的作品强调我的感受。作品不依赖观者而变,是艺术家心中的判断。即使理论批评也只是对市场起的指导作用,而不是对艺术家起作用的。”

  说起刊发作品和写文章,陈长芬说,别人写我的文章,除非有足够交流、沟通,否则我很难认可。如果没见过面、甚至没有沟通就写,那怎么可能写好,主观臆断或者套用其他的艺术理论都不会是好文章。

  “在中国,艺术家这种身份非常不明确,政治家、商人、军人等多种身份的人都在做艺术家的事情,摄影评论界也有好多跨界身份的人,即是摄影家又做评论者。这种身份的含混导致了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范畴来进行什么样的展示和呈现。我很不喜欢摄影人这个称呼,在绘画界、书法界就没有画人和书法人的称呼!其实身份就是一种界定,比如讲职业摄影师就必须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这毫无疑问;当艺术家不能只是自由自在地做艺术,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做摄影爱好者就是快乐—愿意到哪儿就到哪儿,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想参赛就参赛,对赛事贵在参与,拿奖更好,拿不到奖无所谓……”

  2009年,陈长芬出版了《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上),是一种日记体的图文书,每天一张照片加上关于摄影的一些日记式的陈述,完全不似他以往作品中呈现的恢宏图景,而是呈现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观察的视角。许多人以为,陈长芬的作品难出新意,于是用这种方法来寻求突破,也有人以为这是一种戏谑,玩的成份太多。而与陈长芬聊起这本书,他说这是出给老百姓看的东西,是一种引导而不是迎合。“对于摄影爱好者和老百姓拍的东西,我们没有批评的权利,只有引导的义务。就像我出的《摄影日记》是给还没有进入摄影门槛而想用摄影来表达自己的人看的,尽管他们可能不会知道我的心意,也可能没看到我写的后记。”

  近些年陈长芬的拍摄题材正在变得多元和随意,他说:“我总在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醒自己,约束自己,拍纪实作品时防止纪实不实,拍艺术作品时防止艺术不艺,拍新闻作品时防止新闻不新。要对艺术负责,艺术良心是社会责任的底线。”如果说过去陈长芬的镜头更多是对准山川自然的话,近些年,陈长芬在作品中则越来越多地的描绘人物,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摄影日记》中,他更明显地以一种放松的姿态来接近摄影,年近七旬,数十年考究作品构图、光影、素质,对于摄影,陈长芬始终保持着新鲜敏锐的感受和乐于尝试不知疲倦的态度。


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22:02 , Processed in 0.15942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