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现代性就是全国各地和上海本地共同“到上海去” 我们1990年编的画册当中有一个题目叫“到上海去”。这个话在全国各地都是用的,全国各地,包括上海本土,从(上海)五角场到(上海)外滩也叫作“到上海去”。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上海”它原来的含义是上海县,上海县的边界是在武进路塘沽路这里,一出这里就是宝山了。上海的租界在上海,那一定是“到上海去”。我觉得,现代性其实就是全国各地和上海本地共同“到上海去”。 现代性并不是说要把全中国都变成上海,它仍然会保存很多传统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combination。我非常赞同顾铮坚持一种本土性的诠释,把自己本土性的价值说出来。 金石声《外滩公园》1947 1990年代,李欧梵先生做《上海摩登》,2001年出版以后,掀起了一个关于上海摩登的研讨。19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文学》这个刊物也转向上海。我有一个感觉,对于上海摄影的现代性这一个研究还没有很充分的展开。 在我看来,顾铮策划这个展览,不仅有历史关怀,不仅是关注1930年代上海文化如何,而是关注这个上海的叙事怎么样妥当地安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怎么样与我们今天、未来上海的发展有某种联系。 这样的话,我们能不能把上海的现代性和上海的反现代性作为一个学术张力体现出来?在关于上海本地的讨论里面,还有一种所谓的“上海底层叙事”,试图用来作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对立,建立一个与延安叙事似乎本来就有的联系。 吴印咸《力》1930 这里面,我还是要提出一些可能很尖锐、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在上海的电影里关于殖民化、关于汉奸问题、关于租界的文化,在现代中国历史里,我们现在怎么样给它一个重新的定位、认识和评价。 吴印咸《泡影》1934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5:12 , Processed in 0.13606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