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惟杰(同济大学教授):当时的上海包含着很多种可能性 有一位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特别是以上海为基地的文学的美国学者,他提出一个概念。他说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上海是一个mediasphere,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媒介空间。当年上海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形成了非常特殊的领域,使这些事物都能在里面获得一种生长的空间。 顾老师也说到,丁悚先生是一位视觉文化方面的全才。我在查1920年代上海《申报》自由谈的时候,发现丁先生还是一位声音文化、听觉文化的大家,他当时收藏各种各样的唱片。所以当时的上海包含着很多种可能性,这也是今天这个题目诱人的地方。 飞鹰封面第7期 冯四知:雾敛 吴印咸其实是电影摄影师。这次展览里面选了好多吴印咸的作品好像是剧照。我怀疑他拍的一些上海的镜头跟他一些电影场景有关系的。《飞鹰》杂志里面一个主要的编辑叫冯四知,他实际上是吴印咸的助手。当时在电通公司拍《风云儿女》,他们是在一起的。我父亲金石声当时也到那个现场去,现在就留下一张照片,拍摄《风云儿女》的袁牧之、王人美,都在里头。这说明他们当时摄影和电影是有个圈子的,互相之间认识的。 蔡涛(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联想到上海美专的私摄影 在看吴印咸的作品时就联想到关于上海美专的私摄影。我们以前在做杨秋人展览的时候,他女儿杨白子还在世,就给我看她家里收藏的一些老照片,这里面太有意思了。当时参与电影拍摄的这批上海美专的成员,他们很多都有私下的这种私摄影,比如呈现出一个男裸体怎么样在一个森林里神话一般的Cosplay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我们以前都无法想象。“再写刘海粟”的展览里,已经体现出丰富的摄影收藏,这些东西完全可以拓展开来。不一定是跨媒体教学这么一种提法,但当时确实在上海美专体现出了比其他美术专科学校更加活泼的盛景。 刘蟾(刘海粟之女):上海是现代艺术的策源地 所以它(美术教育)主要是在思想方面,而不是在技巧方面,所以现在的美术学院绘画的教法有点错误,我觉得有点偏了。主要是你思想上对于绘画的理解,然后再以实际的作品呈现,可以培养出多方面的艺术家来。所以于右任说的没错,他说上海美专是现代美术的策源地。应该说,上海是现代艺术的策源地。整个上海,而不只是上海美专。 被展示的和被湮没的 顾铮(复旦大学教授,摄影策展人、评论家):所有的摄影展览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断章取义 为什么《飞鹰》杂志会出现在这个展览里面?其实我们还是面临着一个(问题):怎么样拓展展览的纵深感?在金华先生的帮助下,我们把《飞鹰》杂志也作为当时上海摄影实践创作情况的一种反映。 飞鹰内页第7期 杨公赞:夕阳 所有的展览,包括所有关于摄影的讨论,有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断章取义。一个摄影家一生有几万、几十万张作品,一部摄影史的书写里只需一张就肯定他是一个大师,大量的人接受这种书写,但其实这能给出多大的说服力,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展出《飞鹰》杂志,是希望提供一个视野,丰富对上海摄影的一个认识。 陶冷月《开封馿粪车》, 1929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5:18 , Processed in 0.13643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