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李小镜:我想传达的,就是怎么去否定自我

2018-3-30 15:54| 发布者: cpnoz| 查看: 6174| 评论: 0|来自: 李楠工作室

摘要: 台湾著名摄影家李小镜,作为1990年代便开始用数码技术创作观念摄影并一举成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艺术家,他迄今仍在不断突破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之路,值得借鉴与思考。本文选自青年作家傅尔得新著《肌理之下:一个人探 ...
演化,是创作母题



 “艺术创作者的自我突破,都费了很大的心思。我想给年轻人留下一些借镜,而这些借镜本身可以变成一种价值和意义。李小镜一直在否定自己,风格一直在改变。


作为一个以摄影为创作方式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很难被简单地归类。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材的《十二生肖》,还是运用佛家轮回理念的《审判》、《108众生相》,抑或是从达尔文进化论和科技发展相关议题而来的《源》、《夜生活》、《成果》,还是探讨人类未来性的《梦》,他的作品横跨中西,纵贯古今甚至未来。



《108众生相》1994

李小镜的每一次自我突破,都是一次自我叛逆。这不仅包括他的创作内容,还有作品的呈现方式。


1996年的作品《108众生相》文化渊源自苏州寒山寺新年敲钟108下,这组作品2003年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时,李小镜在现场做了一个圆形的投影屏幕,让108位经由数码加工的人兽面孔呈现。此外,他还把现场的观众席,布置成寺庙的蒲团,而为了契合威尼斯双年展的当代性,他选择了胶质的蒲团。当这个作品2014年夏天在上海展出时,他又将蒲团的材质变回为草。

1995年的作品《缘》,李小镜制作了一个裸体躺姿但身上有很多乳房的半兽女人,借此来探讨人类生命的延续。展览时,他特地把作品制作成一个折叠摆放的屏风,“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画面,在进退之间,它的造型在不断改变”。

《鱼》是李小镜即将在台中美术馆展览的新主题。目前,李小镜正在为这个展览做一些新的尝试。他打开ipad给我看一些已经做好的现场模拟图:“鱼的概念是这样的:可能地球发展到最后都是水,人类那时候应该有能力决定自己长什么样子,可以在水里生活。我先做实体的鱼的骨架,再做成动画。

展览中我希望做成互动的效果,当人停下时,鱼也会朝你看,当人再靠近一点,它们就全都消失不见了。这个鱼还要做成一个投影的荧幕,观众用手触到电脑时,可以360度来翻转观看鱼。另外,还有一个作品,就是先做出鱼的骨架,再跟人的骨架做结合。我的构想是一进去展厅,就会看到一条鱼的骨架飘在空中”。


以上为作品:《NEXT》系列  2016  


李小镜探讨的议题虽广泛且截然不同,但这中间却有着某种松散的联系。无论是作品的内容,还是呈现方式,可以说,“演化”是他的创作母题。

《源》系列 1997


2012年,李小镜的作品《源》受邀参加第13届德国卡塞尔文件展。这个国际重量级指标性的艺术展,永久收藏了李小镜的作品。对一个艺术家来讲,这是对“成功”恰到好处的注解。坐在我面前的李小镜,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我已经值了”

李小镜作品:《十二生肖》1993


李小镜最初于1993年完成的作品《十二生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电影《阿凡达》的原创剧组,曾专门找过李小镜帮忙设计造型。

《十二生肖》中一张“牛”的作品(1949,牛年)”,登在了不少摄影艺术类杂志的封面。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建筑学家,用我的照片做了他编辑的书的封面,那本书之后获了MoMA(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奖。因为做了封面,作者还特别写了一篇论文‘接种法’收入在书中”。在那篇论文里,在谈及不同时期的艺术如何影响建筑时,作者引用了三位艺术家:达芬奇、弗朗西斯·培根、李小镜。对此,李小镜说:“挺抬举的”,在抬举二字上,他稍稍放慢,且加重了语气。

不止是建筑,李小镜的作品也获得了医学界的赏识。“我小孩之前是在纽约的一个大学学医,一个教授在讲解剖学时,在课堂上放了我的视频作品《源》。他还知道我的小孩就在课堂上,放完之后,他请我小孩站起来,告诉大家艺术家就是他的父亲,我小孩当场乐坏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3 , Processed in 0.08022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