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和静的问题都解决了,还缺什么?
我们看到,柯特兹的影像实验当然也关注到事物的运动存在属性与静照之间的关系,但他更为关注现实事物在一幅图片当中构成的视觉关系,也就是说,他迷恋的是这个二维平面是由何种视觉元素构成的和如何达成了这一完美的构成-——他更关注影像本身的结构样式,而对事物存在于运动时间当中的状态不大关心。 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为了这种关系的呈现,他拍了大量相对静止的物体和场景。这种状态跟一个画家面对一堆静物或者一片相对静止不动的风景写生时精心结构画面更为相似。 慕卡西尽管也特别强调画面各视觉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但他的侧重点则在于如何确定事物运动过程中的高峰状态,并将这一状态凝结在画面之上。 我们看到,除了像1931年拍摄的《奔向大海的孩子》这样在运动瞬间的捕捉和画面构成上都非常完美的照片之外,慕卡西的大量照片构成元素都比较单一,并没有像柯特兹和布列松那样通过画面的复杂构成,来完美地表达事物存在的那种必然的关系。 马丁·慕卡西作品 无论是安德烈·柯特兹关于发现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将其有效地转换为二维影像中的视觉构成关系的实验,还是马丁·慕卡西侧重于确定事物运动过程中的高峰状态,并将这一状态凝结成为最具视觉张力的影像实验,都已经从影像实践的角度解决了摄影语言系统中的语法问题。 但在我们惯常的理解和许多摄影爱好者的视野当中,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对于摄影语法的贡献和建树,似乎要比柯特兹和慕卡西大得多。 那么,布列松都做了些什么呢? 且听下回分解。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4:42 , Processed in 0.09084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