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雪落无声:王玉文的自觉与自省

2018-5-7 15:48| 发布者: cpnoz| 查看: 4353|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来自: 李楠工作室

摘要: 应约为《中国摄影》杂志5月号“生活的半径:王玉文摄影40年”专题所作评论。兼论纪实摄影。远山隐隐,白雪皑皑,一株参天枯树虬枝盘曲。萧瑟寥远的背景前,竟然是一群喜悦祥和的主角:他们神色轻松,面带笑意,相望 ...
与工农业的繁荣和经济领跑地位相配套的,是“铁人精神”这样的先进典型、“工业宪法”这样的创造性术语,以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燃烧的激情。



这一切,都是王玉文的“身边事”。王玉文一直坚持,摄影就是拍好“身边事”。


开篇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摄于这样一个年代。你会看到,即使是路人,也在散发着那个年代的火热。


19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老工业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出现停滞甚至哀退。与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往日荣光的大东北,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性塌陷样本,国有企业转轨转制、甚至倒闭,大批下岗工人的出现,将那份怡然的满足与骄傲彻底打破了。


这还是王玉文的“身边事”,但这一次有些不同:王玉文的姐姐妹妹也下岗了,生计压力与失落困惑一齐涌了上来。王玉文是仁厚的兄弟,只能温言安慰姐妹:国家不会不管,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一次的“身边事”如何拍,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果说以前的“身边事”虽在身边,但与个人生命体验尚有一定距离,那么,这次的“身边事”就是手足之情、切肤之痛,是自己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摄影家如果没有从他所拍摄的那里领受过痛苦,他对他所拍摄的,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


在所有巨变的时代,宏大叙事总是诱人的,摄影的确可以竖立起视觉的丰碑,摄影家也可以扮演伟大的代言人与关怀者,但如果不曾在宏大中体会渺小,在巨变中经历伤痛,所谓代言与关怀只能是出自旁观者的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


王玉文真正的自觉意识,是从这里开始。


他没有回避问题。他拍摄自谋生路的下岗女工:帽子、头巾、口罩将脸遮得严严实实,三五成群,拎着自己刷的打零工的牌子,眼神警惕而犹豫。这与树下等车的那几个人,掩饰不住的灿烂笑容何其不同!


近十年之后,王玉文以更为冼炼的手法拍摄了工厂遗址中废弃的石油管道。这一类照片,显然与他那些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不同。那些热火朝天的生产、那些粗茶淡饭的日常、那些黧黑质朴的面孔、以及那些艰苦劳作的工厂、矿区、油田……充分满足着人们对于“工人”形象的想像:乐于奉献、顽强坚韧、战天斗地,一往无前。


但正如没有低回的颤音,《英雄》的高昂乐章就无法奏响一样,如果不对千万产业工人所承受的痛苦、付出的代价秉笔直书、慨然坦陈,那么,对他们所有的赞美与讴歌都是虚伪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部分照片,王玉文对东北的视觉书写才是完整的、清醒的、富有诚恳的洞察与深远的意义。近年以来,他的影像风格随着他的自我省思渐渐趋向一种含蓄、冷静、内敛和凝炼。他逐渐在剔除照片里那些可能是附加的东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11 , Processed in 0.13574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