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围项目(2)有:张晓武《乡村系列之<乡村学校>》、王晴《异乡·故乡——新疆伊犁俄罗斯族人迁徙历程及血统演变》、吴浩《十一家——以扶贫搬迁为中心的苗寨影像考察》、方云峰《苏撒坡的密枝林》、顾勤《致亲爱的》、吴国勇《无处安放》、牛宏岐《我在西海固疼水》、邹京耀《<网红打卡>系列》、杨文彬《大盛世》、德戈金夫《新草原照相馆》、尤兰达(Yolanda vom Hagen)《北京蓝(Beijing Blue)》。 张晓武《乡村系列之<乡村学校>》 ▌摄影师简介 2015年《乡村娱乐》入展浙江省首届纪实摄影大展 2015年参加浙江省首届纪实摄影大展工作坊 2015年入选并参加“四月风”青年艺术家影像创作扶持计划 2015年《乡村娱乐》参展第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5年2015中国丽水摄影节“四月风”青年影像创作扶持计划学员作品展 2016年参加2016浙江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 2016年《中国摄影》第一期发表《乡村娱乐》专题 2016年《追欢作乐》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无乐不作”主题展并获“刺点大奖”提名奖 2016年《看见看不见》十五位纪实摄影师作品合集出版 2017年《追欢作乐》入围第五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 2018年《乡村娱乐》获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第三奖 2018年《余温》参展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主题阐述 学校是个场所是个单位更是个概念,一直呆在学校围墙里的我经历其中感受其中,因为熟悉,学校的感觉在平淡的重复中逐渐淡漠,我似乎一直在回避“这是哪里?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这样执着的问题。三年前,总是改革的教育把我调到了另一个乡村学校任教,现实的奇异强迫我去理解自己的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身份激发我去思考学校和我的关系。特质的封闭的空间中,我冷静客观的去感受去观看,耐心细致的去寻找去呈现,犹如一名医生剖析着自己剖析着学校,在细节中逐渐呈现人和人、人和空间、人和物的关系属性,从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从特殊性中思考本源性。 学校的概念决定了学校的复杂性,所有的问题都不用回避,我抛弃叙事性的直接表达方式,运用非典型记录的影像语言脱离同质化的拍摄手法,不去定义所调的正确性,把问题的合理性、矛盾性和冲突性隐藏其中,回归空间的正常和影像的正常,我希望通过我的影像让观者自由选择信息建立自己的观看体验,并有原则有态度的去理解乡村认识学校思考问题。影像的价值和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乡村学校》这个专题中的问题映射和问题延展,让我们清晰学校的问题一直在,教育的问题一直在,学校里的老师和孩子一直在。 《乡村学校》影像让我找回了我的身份记忆,完成了我的身份体验,记录下我的身份特征,它是我的出口,也是我的自白。 ![]() 2017/1/4 星期三 校园空间 浙江瑞安莘塍东新学校 ![]() 2018/4/3 星期二 校园仪式 浙江瑞安莘塍东新学校 ![]() 2019/5/22 星期三 主题班会 浙江瑞安莘塍东新学校 王晴《异乡·故乡——新疆伊犁俄罗斯族人迁徙历程及血统演变》▌摄影师简介 自由摄影人。1990年接触胶片摄影。2006年开始进行数码创作,拍摄纪实题材专题。2012年3-7月在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进修学习。2013、2014两年的春季,在北京电影学院选听视觉类选修课。201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长久以来,立足家乡新疆,拍摄了大量当地生存文化、生存环境题材的图片。 专题《生命的回声》从2006年开始,对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峡谷地带及盆地的维吾尔族村落和信仰圣地,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拍摄,记录这里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礼节习俗,信仰仪式,捕捉这一地区的生态文化现象,讲述了这里人真实情感和日常生活。 专题《玄门之士》从2014年开始对道教圣地武当山道教信仰进行了深入记录,探究当今时代中华汉民族传统宗教的发展状态及道士宗教人生的精神面貌,采用了客观表现与主观感受表达的手法来诠释这一主题。 同时关注了留守儿童的话题,拍摄专题《星月与文玲》,反映皖南一对留守表姊妹的不幸生活际遇。以及近几年完成的摄影专题《天山,马背上的民族》、《西部》等,和现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异乡·故乡》。 纪实专题发表在:纽约时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中是摄影报、人民画报、中国画报、南都周刊、摄影旅游、Lens视觉、中国民族报,等杂志和报刊,发布在“纽约时报”、“新浪”、“搜狐”、“腾讯”、“中国摄影家协会”等网站的图片专栏。 获奖:2013--2018年,获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人类贡献奖”摄影大赛文献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资助奖;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优秀摄影展;索尼青年摄影师资助计划奖;蝉联两届露西姊妹奖IPA国际摄影大赛中国区“年度深度摄影师”奖、“人类一家”主题比赛专业组4枚金奖;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金质奖;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图片故事类二等奖;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入围。 ▌主题阐述 彼得罗:顿河,投入你的怀抱洗礼,是我最大的夙愿; 拉丽莎:伊犁河畔,父亲战亡,母亲安息的土地,是我的故乡; 安德烈:逃亡,是获得重生的开始,异乡是安居的家。 亚历山大:音乐,永远割不断我和俄罗斯的联结。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有俄罗斯人通过中国伊犁边界进入新疆;到1871年,随着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大批俄罗斯人,主要是商人开始迁居新疆。这一时期迁居新疆的俄罗斯人以俄国侨名的身份出现,享有特权不受中国官吏的管辖和中国法律的约束。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国内发生内战,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大批战败的白俄官兵及难民涌入新疆,成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人移居新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对新疆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次。 1930年前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同时与新疆相邻的地区出现饥荒,大量饥民和无法接受农业集体化政策的俄罗斯人携家带眷来到新疆;这一时期,苏联红军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布尔什维克战士来到伊犁,他们中间有来自顿河的哥萨克军官,也有来自莫斯科的年轻女军医,战争后他们的后人部分留在了伊犁。另外,这一时期,苏联政府遣返大批在远东务工的华工,华工携带俄罗斯妻眷家小返回中国新疆。这些俄罗斯人加入中国国籍,从而形成了新疆的俄罗斯民族。 到1944年,新疆省政府统计全疆有俄罗斯人19392人,而伊犁地区,是俄罗斯人最大的聚居区。 这些俄罗斯人积极融入新疆的社会生活,与新疆少数民族通婚,学习当地语言、文化习俗,并将新疆视为故乡。在百余年的民族演变融合中,目前有俄罗斯纯血统的人屈指可数。 我在伊犁拍摄,第一部分,调查采访了4个俄罗斯族家庭,结合历史旧照,收藏文物、家庭文献,诠释他们的迁徙历史、生活信仰,以及挥之不去的浓烈乡愁。而这4个家庭也是伊宁市仅存的有纯俄罗斯血统成员的人家。第二部分,拍摄俄罗斯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产生的第二、三、四代混血后人的面部肖像,旨在研究一个极少数的、外来的迁徙民族在异国他乡的演变进程,从他们的面部特征可以看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在新疆,俄罗斯族的族名概念可能会存在,但具备纯血统和有着俄罗斯特征长相的人将在不断融合中消失。 ![]() 山谷中大雪覆盖的村庄_伊犁巩留县莫合乡,曾经是俄罗斯族人居住的村庄。1930年前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大批俄罗斯人或对集体化政策不满或因灾荒从苏联沿边境涌入新疆,一直持续到1933年。来新疆的俄罗斯人多数分布在北疆的城镇及郊区,他们喜欢聚集而居,有的地方形成了俄罗斯村。1955-1957年,中苏政府照会,出台相关移民遣返政策,大批保留有俄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迁返苏联,新疆俄罗斯族的人口因而剧减。20世纪60年代,又有一些人陆续迁往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目前,村庄只有七户俄罗斯人家居住。伊犁巩留莫合乡2019年1月 ![]() 哥萨克的后人_阿勒散德尔,烈士的儿子,彼得罗父亲,已80岁,现随子生活在巩留县城,他来到曾经生活过的牧场,回想起六七十年代,驾驶马车在山地雪路上从早到晚颠波为生产队运输粮食,因长时间曝露雪地,落下眼疾,日后一遇到强光寒风,常常就会流出眼泪。伊犁巩留县2019年1月 ![]() 伊犁河一直向西流淌,那是故乡顿河的方向。彼得罗离开牧区定居伊宁市已多年,这位顿河哥萨克后代,对顿河心揣无限向往,又热爱着伊犁河,他喝着伊犁河水长大,这是他中国故乡的河,母亲河,在俄历新年,冰天雪地,彼得罗纵跃伊犁河,洗去旧年的污秽,迎接新年的太阳。新疆伊宁市2019年1月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0:07 , Processed in 0.08104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