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围项目(2)速览

2019-12-26 09:28| 发布者:cphoto| 查看:1641| 评论:0|来自:澎湃新闻

摘要: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围项目(2)有:张晓武《乡村系列之乡村学校》、王晴《异乡·故乡——新疆伊犁俄罗斯族人迁徙历程及血统演变》、吴浩《十一家——以扶贫搬迁为中心的苗寨影像考察》、方云峰《苏撒坡的密枝 ...


吴浩《十一家——以扶贫搬迁为中心的苗寨影像考察》
▌摄影师简介
专业:
2012.09-2016.06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摄影专业本科生
2016.09-2019.06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摄影方向硕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17.08-2019.02 贵州日报社全媒体实习记者
2019.06-至今 扬州大学教职工
与纪实摄影相关:
贵州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2012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扬州大学本硕学习期间接受纪实摄影、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学习;
2015年以来,摄影创作主要围绕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省的扶贫变化、百姓生活、民俗文化等题材展开;作品多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并展出,曾在《人民摄影报》发表作品;在贵州日报实习工作期间,所采编的整版稿件《同框:搬迁户焦开文的过去与现在》《绝壁“天路”成历史走出大山谋幸福》以及贵州省委四个重点新闻策划一秋后喜算丰收帐系列等专题采访获得较大反响;
2018年5月获得首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摄影教育资助”
2018年6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纪实人才培养》项目高级研修班
2018年9月新闻作品被评为贵州新闻摄影年度优秀作品
2018年9月被评为贵州省新闻摄影学会年度先进个人
2018年11月入选第二届未名青年摄影提名展
2019年3月获得贵州新闻摄影一、二等奖
2019年5月获得第三十四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2019年5月入选“脱贫攻坚精彩瞬间”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征集展
▌主题阐述
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乌江支流六冲河,十多户“悬崖苗寨”的村民们耕种着 80 多亩贫瘠的油沙地,以种植苞谷、生姜、李子为生,仅靠来时的那条狭窄的山路与外界连接。为了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号召,村寨将整体搬迁至县城。我决定用影像记录这一典型时期的非典型案例。
寨子里以老人孩子为主要常驻居民,年轻人大多在广东、福建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一次。而在我看来相对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哈冲苗寨的生活更能显示出慢生活的特点。在这里,当然可以看到贫穷,看到“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但也可以看出村民在贫困落后中继续着一种传统农耕、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面对易地搬迁,村民们各有各的想法,搬与不搬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也引起我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为了躲避匪患,这十一家苗民在清末民初时期迁徙至哈冲的一处悬崖上。这里虽土地贫瘠,但也自给自足;这里虽闭塞落后,但也自得其乐;这里虽人口稀疏,但也长幼有序。这里就是桃花源的现实映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梦总是有醒的时候,这个悬崖村落处于地址灾害点,当地政府为了村民安全起见,将实施村寨集体搬迁。这将是一曲痛苦的离歌,田园式的耕读将成为过往,农民的身份将转化为城镇户口,住于城镇,劳于厂矿。他们的子孙将很有可能五谷不分。
作品的第一部分我着重描述当地自然环境、记录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搬迁过程中的诸多矛盾、紧张、不安、犹豫、纠结等复杂情绪。希望能够揭示搬迁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能够细致的反映村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地的乡土文化。
搬迁的日子如期而至,哈冲苗寨的村民和当地其他乡镇 3103 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一道入住县城里的移民安置点。我也随村民一起来到了县城的新家开始跟拍,在新的安置点里,整洁的柏 油马路、阔敞的楼房、设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人们不用再爬那陡峭的山路、孩子们的新学校就在安置点旁、女孩子们也开始打扮起来……村民们开始慢慢的融入城市的生活。但融入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很多时候会无所适从。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鸡肋,彻夜长歌将被投诉扰民,血淋淋的祭祀将被视为恐怖事件,饲养的家畜家禽也会触怒居委会。一方面,村民们建立新的社区、重新建构自己的新“朋友圈”,努力在城市里安稳立足,实现财富的积累、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关系开始转变:话语权、经济决定权由长辈向年轻人转变,包括女性在家中地位的转变。在生活习俗上,婚丧嫁娶简约化、横向人际关系断裂。纪实摄影所做的就是信息可视化,这些具有时代更迭的社会样本将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在案,摄影师只是一个转译者,在时代的浪潮中汲取那珍贵的瞬间。
正如吴印咸所言,“时代给了我创作的条件,我的职责就是记录下这伟大的时代。”如此 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让贵州十分具有样本价值,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扶贫。
搬迁大潮的缩影、都具有即时传播价值和历史价值。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这变化的背后更多的是让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终结陷入沉思。
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乌蒙山区是全国“连片特困山区”,也是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让这里难得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哈冲苗寨就 “挂”在悬崖边上,只有十一户人家长期定居于此,基础设施落后、不通公路、土地贫瘠,寨子的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贴着六冲河,紧靠悬崖间的小路进出。不仅如此,寨子背靠的峭壁落石频繁,2013年被当地国土资源局列为地质灾害点。2018年5月贵州毕节

乌蒙山区是全国“连片特困山区”,也是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让这里难得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哈冲苗寨就 “挂”在悬崖边上,只有十一户人家长期定居于此,基础设施落后、不通公路、土地贫瘠,寨子的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贴着六冲河,紧靠悬崖间的小路进出。不仅如此,寨子背靠的峭壁落石频繁,2013年被当地国土资源局列为地质灾害点。2018年5月贵州毕节

十一户人家是苗族“歪梳苗”支系,常驻人口六十三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不通公路、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选择在福建、广东等地常年务工,有人几年也未曾回来。 2018年7月 贵州毕节

十一户人家是苗族“歪梳苗”支系,常驻人口六十三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不通公路、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选择在福建、广东等地常年务工,有人几年也未曾回来。 2018年7月 贵州毕节

荣荣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外省出生,跟着务工的父母在福建生活。2018年5月 贵州毕节

荣荣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外省出生,跟着务工的父母在福建生活。2018年5月 贵州毕节

方云峰《苏撒坡的密枝林》
▌摄影师简介
家乡寻甸,横跨金沙江、南盘江流域之间,高山绵延,丘壑纵横,林深树密。国土面积359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彝、苗等民族50余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万余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我于2003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在学校担任美术教师5年,后工作调整到教育局机关工作,目前在寻甸县文化馆工作。在县教育局工作期间曾经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四年,2008年在宣传部工作期间赶上我们县文明县城达标和新农村建设大规模的铺开,我用相机拍摄了大量村民的生产生活图片资料。在整理手边这些年所拍摄的素材和拍摄完成后简单的笔记。看着这些在时间长河里涤荡起伏的村庄截片,突然有一种很熟悉的陌生感,原来凝固下的普通的一瞬间在时间长河里已变成一幅幅超越现实的存在,又或当时平淡无华的瞬间却使得泪水不觉的就浸湿了眼角。家乡农民像泥土一样光环黯淡,色彩斑驳,线条粗粝在时光里不紧不慢地发酵。现在家乡正经历着扶贫和城市化浪潮的冲袭,我想用手中镜头记录下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下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主题阐述
距寻甸县城以北的乌蒙山上有一片神秘古老、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林,被称为苏撒坡密枝林,彝语称为“密枝杜”,意为密枝神殿。古树下是个纯白彝族村子-苏撒坡。村子海拔2750米,有人口65户306人。岁月变迁,古时的富庶之地现已是生产条件落后,积贫积弱的地方,多年来都是寻甸县重点扶持的贫困村。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2018年底村子顺利脱贫并通过了国家验收。扶贫力度的加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势推进,使得这个彝族小村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苏撒坡的村民就像密枝林的古树一样在这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坦荡与坚韧,动人心魄,令人肃然起敬。这片古树林在默默守护他们的同时,也见证了这个小村落的兴衰与变迁……寻甸县甸沙乡苏撒坡密枝林,彝语称为“密枝杜”,意为密枝神殿。位于海拔2750米的高山之上,约600亩。密枝林被彝人视作圣洁之地,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砍伐,所有树木都是在没有人畜干扰的条件下自然生长。2018.8.19

寻甸县甸沙乡苏撒坡密枝林,彝语称为“密枝杜”,意为密枝神殿。位于海拔2750米的高山之上,约600亩。密枝林被彝人视作圣洁之地,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砍伐,所有树木都是在没有人畜干扰的条件下自然生长。2018.8.19

村民合影。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2016.12

村民合影。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2016.12

从昭通过来做客的周艳梅和她的两个侄女合照。2019.10

从昭通过来做客的周艳梅和她的两个侄女合照。2019.1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4 16:19 , Processed in 0.07220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