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隐蔽的视觉霸权与身份意淫(XI)
暗箱,绘画与摄影 不论是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本质上就是一个暗箱(camera obscura),而暗箱的基本原理是小孔成像。摄影史上公认的摄影术诞生之年是1839年,即便从法国人尼尔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1765-1833)成功捕捉到第一个永久性正像的1824年算起,距今也不足200年。但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却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在《墨经》中说“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大意是说,倒像的产生,是因为在光线交会、贯穿的地方有一个小孔参与成像过程。另外,亚里士多德也在著作中写道:“如果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有一个小孔,小孔对面的墙上有一幅倒转的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外面的景色。”而暗箱的发明则至少可以追溯到1038年阿拉伯学者哈桑(Alhazen)的描述 。 暗箱的发明让画家们欢欣鼓舞,长期受模拟和再现自然观念支配的绘画艺术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最终胜利的康庄大道,让无数资质平庸的画家也能够一探写实艺术的精妙,虽然从深远来看,它也加速了艺术再现观的自我质疑和终结。 暗箱无疑加快了西方写实艺术的进步,同时也使得绘画更加理性和科学化,这种趋势让画家们逐渐产生了对于艺术精神性、独特性和偶发性等本质逐渐丧失的担忧。而对于那些有感而发,想要信手用画笔记录生活的时刻来说,暗箱往往是乏味、不便和力不从心的。投射在玻璃板的物象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样诱惑着人们的占有欲,人类没有一刻不想把这些影像固定下来,据为己有。因此,一旦所需的技术材料具备,摄影术的发明也就不足为奇了。 尼尔普斯发明摄影术的动机是其艺术家儿子应征入伍而无法替自己作画,与之类似,英国人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1877)也是由于借助暗箱画画的效果不理想,因而决意发明一种将暗箱玻璃板上的影像固定下来的技术。可见,摄影术的发明动机本质上是作为绘画的替代品。 不过,摄影术一经诞生,其对于绘画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荡涤了画家团体,迫使画家在绘画和摄影之间做出选择,至少重新思考绘画的终极意义和自己的努力方向。不管画家喜欢与否,如何谩骂和攻击,摄影对绘画的历史性影响开始了。自信如德拉克罗瓦的大师不但不把摄影视作绘画终结的威胁,反而大大方方地利用摄影作为绘画的有益工具,并为摄影的发展摇旗呐喊,率先成立了法国第一个全国性摄影协会。相对保守、爱面子的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一方面痛斥摄影的危害,一方面偷偷地利用照片为自己的绘画提供素材。大批坚持迂腐的绘画再现功能的画家则在摄影令人惊讶的记录功能面前自叹绘画的无力,纷纷投入摄影的怀抱,或者与摄影师合作开办照相馆,或者干脆转行拍摄照片谋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弥补了早期摄影群体审美能力和艺术技巧相对较低的不足,促进了摄影的发展。 摄影和绘画之间微妙、纠缠不清的关系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画家和摄影师,尤其是对后者而言,摄影的创作方法、评价模式以及展示和欣赏途径,都注定了与绘画割舍不清的血缘关系。摄影与绘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绘画人和摄影人对于审美、艺术和价值的历时性思考与共时性困惑。 塔尔博特于1844年到1846年制作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摄影集《自然的铅笔》(The Pencil of Nature)。从书名不难看出摄影师是把摄影术视为人类以绘画的方式长期追求再现自然的努力之后从天而降的“神迹”,并把在底片上获得的清晰影像看做出自上帝之手的杰出“画作”。也就是说,塔尔博特还是宁愿把摄影看作是类似于绘画的“艺术创作”,而不仅仅是化学和物理手段作用下的“科技产品”。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今天无数的画家出于种种考虑,喜欢用摄影代替费时费力的写生,画照片,已经成为很多画家包括所谓成功画家的必要辅助手段。这多少有些轮回意味的做法不禁又让人想起了暗箱。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20:45 , Processed in 0.21794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