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隐蔽的视觉霸权与身份意淫(VIII) 自媒体语境下的当代摄影 邢千里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制作和传播造就了当代摄影表面上的自由与繁荣,在“有图有真相”的娱乐精神驱使下,大量记录性、娱乐性和观念性的摄影图片纷乱着人们的视线,使得本来就不怎么受造型艺术待见的摄影如今似乎更加没了底气。摄影在传统艺术和网络文化的双重压迫下似乎陷入了尴尬无措的境地。 就像当年为了争得一份自尊而积极靠近绘画而出现了画意摄影,如今的摄影为了在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摄影的泥淖保持一份独立的艺术品质,似乎不约而同地在题材上刻意与之拉开距离。谢海龙《大眼睛》和焦波《俺爹俺娘》等作品的巨大成功造就了太多追随者和模仿者。然而,有两个误区却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 一是这类作品事实上传达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伤感与怀旧情绪,是某一类型观照对象引起的心理共鸣。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具体到有名可考的某一个人或几个人,但引起的却是人们对于某一群体的联想和关注。这一特点在绘画中的一个典型对应作品是罗中立的《父亲》,起初的名字是《我的父亲》。这种创作思维的一个潜在危险是,由于创作对象只是作为引起某一群体联想的象征符号,所以往往容易沦为道德说教的工具而不是个体艺术形象本身。 第二个误区的产生基于第一个误区。由于容易沦为道德说教的工具,所以在艺术处理手法上便常常走向样板戏式的简单化和程式化。例如,凡是反映山区儿童的,几乎都是衣衫褴褛、清澈而迷茫的眼神、破旧的房子等等;表现老人的,多半是突出沟壑纵横的额头或干枯的双手,或者夕阳下逆光中坐在老房子门口低头纳鞋垫。不难发现,其实当下很多所谓现实主义题材的摄影作品都可以找到早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宣传画(新年画)的渊源甚至更早的延安时期美术。 年轻人则更多偏爱内容和手法更为自由的观念性摄影,它为作者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后期处理的合法运用敞开了大门。与多数纪实类摄影作品相比,观念摄影更直接、有力地揭示社会问题,在艺术手法和画面语言上更容易为观众所关注和识别。 然而,多数这类所谓的观念性自媒体摄影早已沦为博取关注、无病呻吟的伪精神贵族,其精神本质还是缺失了精神和文化根基的矫情游戏。 带有浓厚消费文化和时尚娱乐色彩的自媒体摄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呈现背后,是创造性和担当性不断萎缩的过程。影像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和视觉效果的品质化,又强化了人们自欺欺人的幸福感和道德逃避与文化麻木的倾向。自媒体摄影因此很容易走向使人们沉溺其中的雷同的玄幻世界。现实的虚拟化,痛苦的娱乐化,是包括自媒体摄影在内的当下文化语境的真实写照。自媒体摄影正在以一种迷香式的无声魔力消磨着我们的创作精神、艺术担当与人性关怀。 2013-09-05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21:19 , Processed in 0.08785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