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之国 文 | 晋永权 节选自晋永权文章《跃进之国》 该文刊登于《中国青年报》 1. 1958年6月26日,中国摄影家学会主席、副主席在京隆重宴请一位来自法国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0年前,1949年,也就是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布列松曾经到中国旅行,用照相机对这个急剧变化的东方国度进行了记录,并于1954年出版大型摄影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这本书的序言由法国存在主义领军人物让·保罗·萨特撰写。 此时的布列松即将在中国度过自己的50周岁生日。他早已名满西方摄影界甚至文化界,其作品也为大众知晓。特别是他在1952年,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和序言标题出版的摄影作品选集,更是把这句话变为流行语,成为西方记录现实的摄影师,包括新闻摄影记者的口头禅和行动指南针。 1958年,长城 当然,布列松的这些成就,他的中国摄影同行或许并不完全了解。在一个刚刚走出战乱,深受战争思维模式影响,急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甚至现代化,处在狂热的兴奋之中,以“一天等于20年”来进行“大跃进”的国度和她的人民来说,为新生政权宣传、呼喊、鼓劲,是每一个从业者的第一要义,这也不该存有疑义。此刻的中国摄影界话语权主导者正在为“适当的组织加工”与“摆布”——这一照相宣传手段正名,布列松提倡的西方现实主义摄影基本规则——不干涉拍摄对象、抓拍、寻找典型瞬间等,即使为中国同行广泛知晓,想必也并不为他们看重。这不难理解。 不过,上述一切差异都不重要。布列松此次来华之前,曾向中方表达愿望说:“我希望自己的照相机能够记录一切改变,尤其希望用我的照片,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和目前的发展,包括工厂、公社之间的对比记录下来。” 当然,布列松也委婉地表达了能够有机会自由地“在街上游逛”这一要求。 1958年,北京。在中华文化公园举行的“桥梁与铁路系统”展览,展示建政之后取得的成就。 有关方面对布列松来华目的迅速作出判断,认定,在大跃进背景下,他计划中的《十年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将是一本通过新旧对比,揭露统治的黑暗,客观报道中国的新生,凭着作者的声名,这本书在法国,甚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都会有影响。这对宣传新中国将是十分有利的。先前的1954年,布列松曾应邀访苏,出版摄影集《莫斯科人民》,中国方面认为,这本画集反映了“苏联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也受到欧美各国欢迎。苏联新闻界对此也是赞誉有加。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布列松的中国之行值得期待。1958年,布列松抵达北京10天后,也就是6月26日的这次宴请,宾主尽欢,酒酣耳热之际,不知有没有人想起那个叫做埃德加·斯诺的美国年轻记者,22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他所拍摄的那二十来个胶卷,给西方世界带来的震撼。那个令人愉快的美好记忆还可以复制吗? 1958年,北京。一张代表古老中国的脸庞冷冷地凝视着在文化公园举办的“桥梁与铁路系统展”,也展示了未来的模型。在*********军队“解放全国”前,或许这位老人已经目睹了中国的三次革命。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12 00:47 , Processed in 0.07927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