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波 什么才是好作品?陌生的、新鲜的、意想不到的,能一下吸引眼球的,肯定要比那些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看了一点就知道下文的,更有意义,更有传播力度,更能引起反响。 ——陈小波 作为编辑,很多时候我必须看很多我不愿意看到的照片 在中国,摄影的发烧友、爱好者是不是太多了,而独立摄影师是不是太少了? 今天我将展示一些独立摄影师的作品,有国外的、有国内的,希望能够以此来表达我的立场与观点。 这几年,网上流传一篇文章《这些照片不要再拍了》,署名是我。其实那篇文字已经面目全非,其中的《国展最先淘汰的是什么照片?》那22 条“军规”出自我的手,其他已经都不是我的意思了。《国展最先淘汰的是什么照片?》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写的——那是在我当第23 届国展评委后写的。那篇文章的意思是,不要这样拍,不要拿这样的照片来参加国展这样级别的展览。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已不是我一个人提出来的,现任中国文联摄影中心主任刘宇,在第25 届国展之后也提出:“摄影有多种功能,包括记录、认识、审美、教育、娱乐、装饰,等等。摄影之于不同的摄影者的意义和使命也是不同的。纪实摄影家的使命是做时代之眼、历史之眼、人民之眼。而对于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只是一项健康的爱好,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把摄影与旅游结合起来,走马观花也好,蜻蜓点水也好,刻意猎奇也好,目的就是怡情养性,如果能和摄影家拍得一样好看,甚至在比赛中得个奖就更好了。他们没有反映社会现实、记录历史进程的责任。对于抱着游客的心态在拍摄的摄影爱好者们,没有必要斥为 ‘糖水’和说他们‘恶俗’。甚至应该鼓励,他们选择了摄影,就是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还说:“选题扎堆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特别是几乎成为每一次影赛中主角的民俗类照片大约占到了来稿的七成。我们常常感叹,现代化的大潮令中国传统文化流失;而看我们国展纪录类的照片,仿佛中国还生活在100 年前。只不过,摄影师们镜头中的‘传统’,很多并非是活之于民众之中的情感需要,而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表演。从照片的题目就可见一斑,来稿中冠以‘最后的’‘即将消失的’之类题目的照片特别多。只能说,对于那些一味扎堆、没有独行、欠缺思考、模仿复制的作品,国展并不是一个适合的展示舞台。” 我几乎赞成刘宇的每一句话,这也绝不是一两个评委的认识。另一个评委颜志雄,他是很年轻的艺术家,是一名商业摄影师,他在评选过后说:“看了这届参评作品,无论题材、创意、参赛人群,较往届并无变化,数量却有见少,商业组评委首轮通览作品时集体扼腕感叹:高手寥寥。三尺之遥听邻桌纪实、艺术组的评委亦发出叹息,神情语气如出一辙。” 我30 年前开始做摄影编辑,我的职业就是看照片。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必须看很多我不愿意看到的照片。 用相机去拍摄身边最爱的人 2013 年连州摄影国际年展,大门策展的《摄影师和他们的孩子们》被称为“一个温暖的展览”“一个良善的展览”。 朱宪民、王玉文、贺延光、鲍昆、安哥、张新民、王庆松、陈小波们拿出给自家孩子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摄影师自己压箱底的、一般不示人照片。 策展语中写道:“当回顾对拥有相机最初的渴望时,我们发现回到那记录的原点,就是我们用相机收藏自己的生活记忆,用相机去拍摄身边最爱的人们,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真诚。在这里所有的批评家、媒体人、摄影师都放下自己的身份,成为了父亲或者母亲,这时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每天来看这个展览的人很多,人们细看着每一张照片。认识这些摄影家的观者都会心地笑了:它让人看到这些硬骨头们的软心肠;原以为铁板一块的生活里也有如此暖意。 肯定在很多摄影者心里,都搁置着美好的安排,都有一份美好清单:我一定要为妈妈整理完她所有的照片,我一定要为儿女留下完整的成长记录…… 直到有一天发现:父母突然老了,孩子突然长大了……而美好清单上的事都因为种种理由一件都没干。后悔地真想唱那支歌啊:“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摄影师将自己的家庭、朋友作为拍摄对象,记录最亲近的人的生活片断,很多人把它作为私人拍摄项目进行持续拍摄。很多时候,气息比题材重要,邮票大小的故乡比远方更值得珍惜。对于那些善于发现的摄影者,一切都应该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家、亲爱的命运、亲爱的故事、亲爱的英雄、亲爱的孩子、亲爱的一缕光、亲爱的一棵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00:05 , Processed in 0.07624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