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奔跑在铁路上的东北摄影人

2018-3-16 14:56| 发布者:cpnoz| 查看:2552|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出版社

摘要:通辽一集宁 1998 年 王福春摄(选自《火车上的中国人》)福春那种走路的姿势,还有对任何事情都有那么大的兴趣,那种矍铄的精神,觉得他根本不像70 多的人。为什么?我就觉得王福春内心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著名摄影 ...
光指点不够,他还要有这种愿望才行


宋 靖:您拍黄土高原肯定拍不过侯登科。

王福春:肯定不灵。

宋 靖:所以我那天想问杨延康:“您是贵州人怎么去拍陕北?”最后发现是有点机缘巧合。

王福春:你属于哪就拍哪,1998 年我陪《人民摄影》去江西南昌讲课,后来发现“江西老表”一词,我以为“老表”是贬义词呢,就像我们东北说“山东棒子”一样,后来一问才知道表达的是一种亲情,我觉得这个题材太好了。我在会上就说,“江西老表”这四个字就价值连城,你们谁能够把“江西老表”拍出来,拍出来发给我看,我给你指点,跟我拍《东北人》是一样的,很经典。到现在“江西老表”也没人拍出来,而且这个主题内容也很好,是一种原生态,把“老表”过去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拍出来,到大山里一家家拍,过多少年后,老人没了,叫什么“老表”都没用了,到现在也没有人拍。

90 年代初我还有个选题,叫“北大荒人”。因为我拍的东西太多了,精力不够,我把“北大荒人”选题先后给了不下五个人,谁都没拍出来。十万转业官兵到北大荒,还有百万知青,选题非常的精彩,到现在都没人拍,我也不能再拍了。我给一个人拍,拍拍就不拍了,我问怎么不拍了,他说没感觉。在我摄影人生中我还指导了不下十几人,都挺成功的。有个叫赵刚的,他爸是铁路职工,去援建坦桑尼亚铁路时,买回来个理光7 相机给他玩。1991 年他考上长春光学仪器学院,毕业时应该分配到哈一机工作,我拿他的作品找到黑龙江新闻图片社我的领导,是我的好朋友,看完作品后他被录取,当了新闻记者。后来他先后到北京《新京报》和《新周刊》工作,现在自己干了。

东北人

宋 靖:那正好和相机有点关系。

王福春:他考上大学那天拿着相机找我,他说:“王大爷,我上大学了,您看我拍点啥好?”我说:“你啥也别拍,就拍你的校园生活,什么同学、老师、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各种有意思的你全拍,就拍你身边的人和事。”因80 年代我在哈师大学习,我知道大学校园生活是怎么回事。他第一学期拿拍的照片来给我看,我一看,嘿,上道了,我说:“就这么拍挺好。”他每学期放假都洗一沓照片给我看,有时周末回来,星期日晚上急忙返回学校。大学毕业时,《我的大学》拍成了。到现在他拍那么好的作品,都逾越不过这部,因为这个主题是他在拍自己。另外90 年代初大学破旧、质朴,等他毕业后大学开始合并,装修也豪华了,整个变味了。但他还有点缺憾就是女同学拍得少,他说女生宿舍不能进啊,不能拍,就差这么点。还好,他的女同学丁凤园拍了不少女生照,后来小丁成了他妻子。其实他的《我的大学》是非常好的片子,这是我指导过的最好的一个学生。

还有1994 年我去广西柳州,去见一个铁路上工作的摄影朋友蒋建雄,走在马路上到处都是摩托车,横冲直撞,在内地看不见这么多摩托车,我走在马路中心都不敢迈步子,车太多,我一下来灵感了,拉住他的手就说:“把摩托车拍出来。”因为广东广西摩托车是发展最快的,而且改革开放自行车到汽车的过渡就是摩托车。现在摩托车限行限量,就很少了。他一年后拿出这组片子,中国到现在也没有这样表现摩托车的片子,非常精彩,这是我指导的第二个。

还有2007 年我在雪乡拍8×10 大画幅东北人,大连有个叫孙连工的,40 多岁,他在政府工作之后下海了,钱有了,开始喜欢摄影,在雪乡和我聊天,请我吃饭,聊得挺热乎。有一天他突然说:“王老师,我今年想参加22 届国展。”我说:“行呵,你喜欢拍啥?”他说:“我喜欢风光。”我说:“风光可没戏,雪乡拍烂了。”他说:“那拍啥?”我说:“拍纪实啊!”他说:“纪实拍啥?”我顺口说:“咱们东北有老工业。”他一寻思,对啊!我们大连有老造船厂。这是3 月份说的话,5 月份他来北京了,拿了一摞片子,在宾馆床上全摊开,用玛米亚7 拍的,给我看。我一瞅,挺好,入选没问题,但是获奖有距离,还没达到那高度。我顺口说了句:“你不是有617 相机吗,别人都横着拍,你就竖着拍,造船厂是三维空间,就适合竖片。”这是5 月份说的话,到8 月份展览之前他来了,在798 打电话给我说:“王老师我来北京了,卷冲出来了,您来看看吧。”我坐车过去,一看,精彩绝伦,竖片视觉上本来就很新颖,因为那个空间更适合这么拍,我当时就说:“金牌拿到手。”还有人在场,嘴上没说,心里肯定说你不是评委,你说金牌就金牌?我觉得他已经达到金牌水平了,如果不给金牌那是评委的问题,水平到了,这是我原话。而且巧不巧,他评选获的是记录类金牌奖。他创了摄影界的奇迹,第一次拍片子,第一次参加国展获金牌。

东北人家

宋 靖:大连的?他现在还拍吗?

王福春:他现在不怎么拍了,他现在搞收藏,收藏老照片什么的。他很感谢我,就是我几句话点拨的,因为他理解了,对接点非常好,一步一个台阶,真是点石成金。但也有不成的,1998 年我们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有四个朋友去西藏,历时两个多月。有个人叫陈伶,四十多岁,到我这来吃小灶,问我:“王老师我拍点啥好?”我就说:“你们四个人风光风情照拍不误,你给我用哈苏拍100 个藏民人物肖像。”他说好。后来他们回来给我们看幻灯,看到后半夜也没看到这组片子,我说:“陈伶,那100 个人物肖像呢?”他说:“王老师不好意思,我没拍。”我问:“怎么没拍?”他说:“我们去的是无人区,没有人。”这话给我气的,我说拉萨多少人,拉萨是各地朝拜集中的点,最精彩的就在拉萨。我说不用高手,“一般手”三天拍100 张都没问题,差一点的一个礼拜怎么也拍完了。说这话都15 年前了,今天拿出来100 幅藏民人物肖像都不过时。但他为啥不行,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怎么点也不到位。那天我给中艺摄影学校的学生讲课,一个学生说:“王老师你别再说了,这个选题我去拍,等我拍回来向您汇报。”

宋 靖:他还要有这种愿望才行。

王福春:对,这样的故事不少。我上课时给学生我的邮箱地址,说你们不要不好意思,给我发片子。有的学生怎么样呢,积了几百张片子发给我,我看都看不过来,我说你不要这么发,你选出十张八张你认为好的发给我,不然我都看不过来,不光你一个人,还有其他人,每次都几百张,但我也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读,告诉他们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该拍啥,不应该拍啥,经过几次都有明显提高。

现在的学生都是幸运的,上大学学摄影,老师一对一地教。我在那个年代学摄影时,想找老师找不着,想看本摄影杂志、摄影书都看不着,看影展机会也少,都是“高大全”、“红光亮”模式化的东西。这就是20 世纪70 年代的时候,80 年代后期好了点,现在什么都有了,学啥有啥。全国有50 多所大学有摄影专业课,学摄影太容易了,老师都手把手教。

宋 靖:对,现在多了。一个《东北人》,一个《火车上的中国人》,然后是《地铁里的中国人》,您刚才也说了点,这就是您来到北京之后所关注的?

王福春:对,因为我觉得这个选题是属于我的。

宋 靖:都是车厢里的事。

王福春:对,你看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长途,一个短途,空间都是一样的,用胶片相机怎么拍都不成,最后用数码相机拍,找到感觉了。我拍地铁以北京地铁为主,又先后跑了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地铁,用一年多时间把全国地铁跑遍了。到现在我又拍了近七年了,内容丰富多彩,什么都有,我都编辑好了。所以我拍片主要追求生活化、趣味化,不追求大事件,都是百姓生活、人生百态。

宋 靖:这对一般的人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像大事件啊,必须得有一个平台,得服务于一个大机构、大的媒体,才能接触这些大事件。另外像杨延康老师那样的,就得有一种传教士的精神,十年十年地关注一个主题一件事,他的生活方式已经变成摄影了。

王福春:他就跟传教士一样了,一步一叩首,虔诚地按快门。

宋 靖:所以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王福春:特别是年轻学生,觉得拍纪实比较难,无处下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纪实摄影已经形成气候了,每个题材都被人占领。很多年轻学生都去玩当代艺术,玩观念摄影。观念摄影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兴一阵,长不了。真正能传世的还是纪实摄影,它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远远大于它自身的审美价值。最后摄影拼的不是长枪短头,而是镜头后面的头脑,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现在年轻学生知识有了,艺术修养也够了,可就是人生阅历太短,经历就是财富。所以,摄影师必须具备文学家的思想、哲学家的思辨、美学家的愉悦、漫画家的幽默,才能拍出生活化、趣味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不同寻常的佳作。

现在拍片很多人都停留在简单地记录阶段,要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生活中的闪光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的艺术含金量。纪实摄影美在内容,不在形式,内容永远大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但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现在能选好题,就能成功一半,但必须下功夫,不要急功近利。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今天的学生你真的选准主题,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再看,作品的社会意义、历史价值该有多么重要啊!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应有年轻人去做,就像接力赛一样。

宋 靖:其实我觉得学生还是没有想着去做,他们现在如果拍火车,真能拍进去,也一样。

王福春:还得具备条件,得有经常坐火车的机会,一年坐几次肯定没戏。我也看到很多人拍火车,缺少深入,拍得量不够,质量就自然上不去。

宋 靖:但是作为符号,可能认可的人还是您。

王福春:摄影界谁先打出去就认谁,比如《火车上的中国人》,我之后也拍了那么多,却没急着出版,为什么?你出什么也超越不了原来的,后来我也不急,就先拍着积累吧。所以有一部就行了,把这个做好,做深,做透。当然除了有一个好的独特主题,还得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片子。


关于王福春

知名自由摄影家
成名作《火车上的中国人》为广大民众熟知

1943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

1963 年考入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

1965 年军队招兵应征入伍。

1970 年退伍后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做车电钳工,经常到北京、上海跑车,后调到工会任宣传干事。

1977 年“文革”结束开始技术大练兵,开始用工会的一台海鸥牌相机给劳模拍照,从此爱上摄影,并开始了火车题材的拍摄,持续至今。其间创作了《东北人》、《黑土地》、《东北虎》等著名作品。

20 世纪80 年代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曾任哈尔滨铁路局科研所摄影师、编辑。

2002 年全家迁居北京,由于出行办事经常乘坐地铁,便开始拍摄《地铁里的中国人》。

2002 年《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优秀摄影师“阿尔卡特大奖”一等奖。

2004 年《东北人家》获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金奖。

2006 年《东北人》获山东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最高学院大奖。

2006 年购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松下LX2,从此热衷于用数码卡片相机拍摄纪实作品。

2007 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开始拍摄新的动车高铁里的中国人。

2008 年《黑土地》获山东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世界杰出职业摄影师奖。

2010 年被《文明》杂志评为“文明经典·杰出摄影家”和“文明中国·杰出摄影家”。

2012 年荣获国际摄影学会“金龙奖”终生成就奖。

2013 年初在五棵松展出了自己的幽默摄影作品。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曾多次赴丹麦、法国、巴西、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美国、荷兰等国家参加摄影展。

本文摘自《中国纪实摄影家成长实录(上卷)》

12345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00:59 , Processed in 0.07160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