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杂志第41 期的《中国新摄影》专辑 1992 年4 月,阮义忠在台北市重庆南路出版了第1 期《摄影家》双月刊杂志,主要介绍国际上的摄影家及其作品。这本杂志力图扮演跟国际“接轨”的角色。在第10 期及第41 期先后做了“中国摄影”及“中国新摄影”专辑,“我的杂志就是在大陆摄影师们最没有信心的时候,去发现他们,肯定他们。 吕楠、刘铮、荣荣、王劲松、洪磊、邱志杰等,我初见他们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苦哈哈的,不知道明天要干嘛。我在他们最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要怎样的时候,去肯定了他们。我还做过其他的,如方大曾、肖全、陆元敏等,我挖掘到好的大陆摄影师,把他们推向世界的视野范围中。” 在阮义忠看来,《摄影家》为国际摄影界推荐中国摄影师,对双方都非常有效果,“经我们介绍,他们得到了肯定,也得到了信心”。 对于这本双语杂志的国际宣传效果,阮义忠不容置疑,“杂志(印量)最多的时候不超过(1 期)5000 本,但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看重我们这本杂志。纽约、伦敦、巴黎等最重要街头售卖点,都有我们的杂志”。 阮义忠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和眼力,作为一个挖掘者和传播者,他为自己扮演了重要历史角色而自豪:“我在介绍大陆摄影师走向世界方面,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成功原因:做到一半等于浪费 《台北谣言》,台北市立体育场,1977 “做到一半,就等于浪费”,坚持不懈是阮义忠的一个行事哲学,也是《人与土地》系列获得成功的原因。1975 年,25 岁的阮义忠进入《家庭》月刊做编辑。那期间,他踏遍了台湾的山村角落,拍摄了《人与土地》。 “在《家庭》杂志,我的栏目有10 页,类似旅游专栏,不但可以自己拍自己写还能自己编。虽然栏目没有名字,但很叫座,别人提我的专栏,跟提起《汉声》杂志一样,肃然起敬。 因为那本杂志,我在台湾走了一圈,去了很多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去发现、冒险,写文章,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有时候失望,有时候(感觉)不错。” 那可能是阮义忠第一次认为,在自由创作同时,拥抱成功的机会触手可及。他兴奋地捕捉带给他视觉刺激的人、事、物,带着某种艺术视角憧憬未来,不知疲倦地在台湾行走,“那个时候自己没有车,很多地方不容易去,我想尽办法,坐公交到终点站,再走路,去到哪是哪。那时候也没有民宿,我想办法贴点钱住在杂货店。我认为那是最享受的事情,不会觉得辛苦。” 他踏踏实实地拍了6 年,“这6 年,我到现在也一直认为,那是我创作的巅峰时期。”在进入《家庭》杂志前,阮义忠的职业生涯并不顺。22 岁,当完兵的阮义忠,去了黄永松的《汉声》杂志。因为之前在《幼狮美术》杂志绘画,在台北艺文圈小有名气,黄永松热情地迎接他加入。 在面试的结尾,尴尬产生了。“送我出门的时候,他突然说,你用什么相机啊?我说,我不会拍照。当下,他的脸就绿了,沉默有几秒钟。 他可能在想,糟糕,已经说好要他过来上班了,也不能反悔。他当下才转了一念,说没关系,你应该很快就会上路,我给你一台照相机,你多走多拍就是。” 在《汉声》英文版的2 年间,阮义忠度过了一段职业生涯的苦闷期。那时是《汉声》艰难的成长期,阮义忠与杂志共患难,胸怀和抱负得不到施展。但现在看来,这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的人生轨迹转向摄影了。 阮义忠用“意外”两个字,来总结自己跟摄影的结缘,在阴差阳错中,几乎是赶鸭子上架,他拿起了相机。那时候的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个意外,奠定了他今后的人生方向,并让他有可能去赢得一个广阔的未来。 面对争论:希望传递照片背后的故事 《人与土地》,屏东县恒春镇,1976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3:55 , Processed in 0.07255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