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想成为摄影大师不仅仅只是摄影玩的好

2018-3-21 10:14| 发布者:cphoto| 查看:2819| 评论:0|来自:摄影世界

摘要:阮义忠看上去很温和,神情中透露着一种让人不容质疑的自信。在位于台北市北投区奇岩捷运站附近的闲置工厂,我顺利找到阮义忠的工作室。未到二楼,便一眼望见楼梯转角处的墙上,贴满《摄影家》杂志的各期封面。来到二 ...


1999 年,阮义忠在台北及台南的诚品书店艺文空间同时举办4 个大型展览,台湾摄影评论家郭力昕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阅读阮义忠:告别不了的“滥情主义”》,认为阮义忠的作品无法跟正在进行中的台湾社会对话,对作品进行了一次深刻批评。

这篇文章,在报纸上大篇幅刊登,它打破了人情味浓厚的台湾艺文界的友好式赞赏,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对此,阮义忠并未立即做出回应,事隔多年的今年,这篇文章在大陆微博上再次被人翻出,阮义忠这次给出了自己的回应:“郭先生是一个不了解我的人。”

实际上,阮义忠对此事,要谈的可不止是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这次见面中,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当我们好几次谈到别的话题后,他还会不时拉回到这篇评论上来。“我不是膨胀的人,我不是说郭先生不了解我,我的原意是,他完全没兴趣了解我。”

“我现在写的文章,并没有对我过去的作品过度诠释,那完全是我的拍摄经验。把我诠释成‘滥情主义者’,才是过度诠释。”

《人与土地》,澎湖县望安乡,1982

“我从来不批评别人,我向来是发现好的事情肯定它的价值。我早就不在意自己的摄影作品地位有多高,我向来有这种自信。从我会讲话时就这样,你说我是好孩子,能证明什么,说我是坏孩子,也不会影响我,都不会动摇我。

说我是滥情主义,或把我捧得再高,也不会怎么样。我是这样子走过来,做了那么多事情,我的作品已经跟台湾的某一个时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我希望透过我的照片,传达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阮义忠一直没有对外界的批判给予正面回应,这次谈得畅快,也算是做了一次正面的回应。在他看来,评论者的责任是发现与肯定。

回溯生活:放空往前走

《失落的优雅》,南投县埔里,1979

或许,在阮义忠的潜意识里,他已经到了回溯和总结自己的年龄。目前,阮义忠的书在大陆持续出版,工作坊也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地办,学生一批接着一批。在教学上,随着年纪的增加,他的脚步变得急迫起来。

阮义忠的工作坊,把重点放在暗房制作上,在数码时代,他再一次成为了重要的传播者。“以前拍照片需要等待,需要克服一些技术上的门槛,摄影师每按一次快门,都变得非常慎重,所以才会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捕捉画面。这是摄影的态度。所以,我才会觉得暗房是那么重要。”

“我给自己3 年时间教学,这期间大概会教两百来个人,我希望他们成为种子,把我的观念传达出去。接下来,我要写一本教材,把摄影,生活美学和做人的本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希望以此建立摄影之外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要重新恢复摄影的人文(传统),重新恢复艺术跟生活的关系。”

作为一个外界眼里的“人性摄影大师”,阮义忠对“人性”有着自己的理解。“看到什么事情,不要觉得这是别人的事情,先从跟自己有关的开始吧。不止人跟人之间,人跟其他生命都应该是有关的,这是我对人性的理解。虽然我是一个独立前行的人,但是在生活当中,看到可以跟别人分享的东西,我就会去关注,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然后造出一些影响。”

台湾“9·21”大地震后,阮义忠加入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台湾法师证严上人创办的著名公益组织,是台湾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他有一个法号叫“本承”,太太法号是“明诺”。

在慈济十多年来,因为在家修行、吃素,证严法师叫阮义忠“阮居士”。在最近几年到大陆巡回做工作坊之前,阮义忠还郑重地跟证严法师请了假。

十几年来,阮义忠作为这个社会团体的志愿者,用镜头记录震后希望工程的50 所学校的复建。从废墟到学校落成,阮义忠一直在拍,从中发掘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并写下来:“这50本书,每本中的‘阮义忠希望工程摄影笔记’都占很重要一部分,大概四分之一。我记录那些孩子的童年,记录那些学校的成长史。

学校、老师、校长都被我影响了。在证严法师看来,她认为这事不太可能,但结果出乎她的意料。50 所学校,一路自愿拍下来,一般人是做不下去的。”阮义忠领我走到书柜前,50 本书整齐摆放在一起,见证了他非同常人的付出。

谈到在慈济的收获,他的回答很实在,也很谦逊,“在慈济医院见过太多生老病死,我体会到要随时放空,才有办法继续往前走。什么东西都抓在手上的话,反而没有办法好好地行走下去。”

阮义忠在台湾东北部宜兰县头城长大,那是一个既靠山又靠海的小平原,风从一边吹来可以闻到海的味道,从另一边吹来可以闻到山的味道。

躺在小学操场上的阮义忠,头稍微抬起来,就能看见海中的龟山岛,这个硫磺岛的味道,常常会伴着海风、山风一起,灌进他的身体里。这些传统的力量,在他骨子里扎根,流露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人与土地》、《北埔》、《八尺门》、《台北谣言》、《四季》、《手的秘密》、《有名人物无名氏》、《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和《希望工程》等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流淌在阮义忠骨子里的土地的影子。

这些影子,带着时代文化的印记,让他的作品被世界级的博物馆所收藏,如: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尼普斯摄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及亚伯特美术馆,等等。

坐在他面前,我会一直穿越到1980 年代的台湾,仿佛看到那些人,那些景,那些带有理想主义乡土情绪的小孩跳跃的身影。被称为“中国摄影教父”和“台湾的布列松”的阮义忠说:“我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第一,我要成立‘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这才会真正产生影响,因为现在观念摄影非常盛行,使大家有些忘记摄影最原本的见证人性的作用。大陆现在很多摄影奖都是在肯定新人,肯定影像的可能性,难免会在这方面欠照顾,就由我来好了。我在大陆现在开办工作坊,就是要为了传达我的理念。”

“第二,我要成立‘阮义忠摄影中心’。我的所有作品、藏书、跟世界摄影大师们的通信资料都会捐出来,还有跟大陆摄影师的来往纪录都拿出来研究。资料、底片都捐出来后,一部分变成固定的展览。这个计划很大,也是我的心愿,如果我离开的时候,还未完成,那会由我太太继续。”

作为一名坚定的行动派,他当前的日程里,除了在昆明等地做工作坊,接下来会展览他之前在国外的摄影作品,这些未展出过的作品包括他在亚美尼亚、土耳其、摩洛哥等地拍摄的照片。此外,他还要在70 岁的时候,将自己的摄影画册重新出一遍,还要出一本画画的画册,诗集也要出版……

64 岁的阮义忠,似乎再给他100年都不够用。

123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下级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0:00 , Processed in 0.60293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