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从景观热到山水热,关键是要清楚图式背后的逻辑
李楠:聊聊你自己吧。你是国内很早就开始拍摄景观的摄影家,后来进入到山水。景观来自西方,而山水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有趣的是,这两个都是国内的大热,或者说,是从景观热到了山水。那么你对此有些怎样的思考? 曾翰:我先是拍景观,山水情结是在2005年之后的事。当时主要是拍三峡的变迁过程。 中国的艺术家是有山水情结的。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就是山水?山水对于中国人的概念到底是什么?然后,它在当下应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这一串问题引发我要去探究和学习这个东西。 (曾翰2006年作品《超真实中国》) 我们70后这一代人,跟传统文化是割裂的,我们没有这样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背景,我们从小都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只有到了三四十岁之后,才意识到我们要去补这个课。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一点点地去理解、认识和思考山水这样一个概念。我不是为一个简单的图像呈现或者视觉呈现,它更多的是企图解构一整套的哲学体系跟认知体系。不是那么简单地拍一个像山水画的照片就完了,而是要让我自己进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不停地寻找方向。然后看着好像找到了,同时又否定了,然后又重新开始,一直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 (曾翰2006年作品《超真实中国》) 李楠:景观与山水,是个蛮有意思的话题。刚好前两天江融告诉我,他正在为纽约华美协进会策展“中国新山水”的摄影展。于是,我们聊了聊。我说为什么中国的传统里有山水画而无风景画?而西方有风景画而无山水画? 可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方的风景重于自然写实,重于光影色彩的变化捕捉;而中国的山水,不仅仅是对于一个风物景色的视觉描绘,更多的是寄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内心理想化的外在表达。所以,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视觉化,而不是现实的视觉化。 中国的山水画比西方的风景画早了一千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既是自然,又超越了自然。后者其实更重要。 由西方舶来的摄影术,落实到中国的现实土壤和文化意境之后,一方面,中国摄影人发现它在一个荒诞怪异的后工业化社会,大有可为,因此冰冷的景观摄影一时风行。但是,另一方面,当你进入得比较深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套东西水土不服,包括它后面支撑的高度理性主义的那套哲学。 曾翰:我也参加了江融的这个展览。中国人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意境”。说白了就是趣味。但是,停留在趣味上比较危险,因为最后它停留的是一个图像本身的趣味,山并不是我们刚才讲的那种。水最后变成了一个图像的趣味,而不是一个思考的体系。 李楠:所以图式的简单复制,反而是把山水给扁平化了。 曾翰:对,其实回过头来看,真正能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人,都不是简单的趣味。我这两天在看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它里面提到了一个字叫“真”,真实的真。这个真不是我们指的真实的现实,这个真指的是一个生命的本真,可能就是我们说的这种感觉。其实我也想到哲学的一个终极问题叫真。文人画后来提出“真山水”,不是说去画一个真实的山水。 (曾翰2006年作品《酷山水-贵州破山图》) 但是我们很多关于山水的摄影,反而把这个真理解成那样的,这就是一个误区。 另外,在当下去一味地追求那种文人画的趣味,或者中国山水画的趣味的时候,你会发现是一个很滑稽、很荒谬的事情。我们现在的山水的变化,我们整个时代的变化,人的精神的变化,人的这种生存、存在的变化,不可能是回到那种趣味上。 (曾翰2006年作品《酷山水-贵州破山图》) 李楠:山水,和看山水的人都已经不同了。 曾翰:对,就是说当代的山水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是我一直关注的点。山水已经被解构掉了,那么,我们可能做的,就是我们怎么去重构这种山水的系统。 这是一个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了。所以,我才会坚持十几年还在做这个事情。我拍山水是在2005年之后,从拍三峡开始的,我用了很多的方法拍三峡,最开始用135、120。后来,背着4×5,8×10的相机。我用了很多方式,然后都找不到一个我觉得对的方式。直到我采用了624宽幅相机。当时三峡已经是“高峡出平湖”的状态了。我就用这样的方式,从大坝一直拍到重庆。我终于找到了我自己的方式。 (曾翰2006年作品《酷山水-三峡止水图》) 说到景观摄影,其实我一开始完全就是学习,跟随杜塞尔多夫学派,或者美国新地形、新彩色摄影那套方法。但是拍到后面,我觉得这套方法对于中国的这个情况,好像不够用,就是你不能去简单地用类型学的方式去分类。它背后的逻辑不是这样的。 李楠:景观与山水,这几年一直是热点。为什么是热点?不排除一窝蜂地想挤进来贴标签的盲目追逐。因此有很多问题,并没有想清楚。其实,如你刚才所说,为自己内心深处特别想表达的东西,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一种契合的方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曾翰2006年作品《酷山水-三峡止水图》)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55 , Processed in 0.07862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