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怎样策划一个摄影项目?(下)

2018-4-9 16:46| 发布者: cpnoz| 查看: 3704|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来自: 李楠工作室

摘要: 下篇,择其主要和大家聊聊“人”的问题。所有的策划最终归结到人。策划的发动者(图片编辑)、执行者(摄影师、设计师)等等必须各展所长又互相配合。将人的特点,与项目本身的特点契合起来,这是策划最精妙的一个层 ...
策划发动者:同理心是一个重要素质



策划的发动者、统筹者通常由图片编辑来担任,这完全符合图片编辑在视觉传播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这个角色因其重要,有太多内容可讲,限于篇幅,这里只和大家交流一个重要、但以前讲得不太多的内容: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理解与响应他人经验的独特能力。它与“同情心”不一样,同理心是一种能力,以别人之心理解别人,因而激励我们表现出感同身受与利他的行为。同情心是一种情绪,以自己之心被动地分享他人的恐惧、悲伤、愤怒和欢乐。

同情心好比油与水混合,虽然相互作用,却仍然彼此分离:仍然处于不同的经验之中;同理心则像是水乳交融,各自变成对方,共同创造全新的整体,共享相同的经验。

所以,感动得一塌糊涂并不代表你真正理解了对方,所谓的“人文关怀”一不小心就成了居高临下的道德施舍,层峦叠嶂的精心设计反而可能是最大的误读与遮蔽。而这些,都是策划与拍摄的大忌。

无论耗时多长的策划与拍摄,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段里,都不过是乍然相逢,匆匆过客。那么,如何保证摄影项目不是策划者的一厢情愿、自以为是?有限的数个专题如何避免成为误导和局限?以及,这些影像和文字如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容易,太不容易!正因为如此,同理心是图片编辑(当然也是摄影师)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借由同理心,我们得以看清自己与别人的独特性,这意味着我们的理解从一般性转向特殊性,从普适性转向个别性,从以自我为焦点转向真正关心他人。由此,我们建立与他人真实而亲密的联结。

这里,我说说我自己经历过的两个例子,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一个,是在地震发生之初,我在南方周末上编辑策划的四个版面。当时,这组版面引发的反响几乎超出我自己的预期;更令我感动的是,事隔近十年之后,依然有读者给我写信,告诉我这些版面和文字如何从那一年起一直抚慰着他痛失亲人的心。


十余年的职业生涯让我了解,报道做出来,就是让人遗忘的。因为永远有下一个更重大、更震撼的。那么,有读者一直记得,大约可以算是一种肯定了。这是因为我的文字功夫特别出色吗?我深知那决不是根本原因。

这些报道之所以还能为那些猝不及防面对死亡的陌生人提供一些帮助,是因为我和他们一样,经历了同样的痛苦。2006年,父亲因病去世,我却没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没有经历过死别的人,无法理解;经历过的人,才了解那“无法言说的痛苦”。我没有去地震现场,但我是理解他们的。这种理解是策划背后的动机。

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解,也许我依然可以编出一组不错的版面,但是,它们不会因为“感同身受”而成为我和素不相识的读者之间共享的一份情感。


另一个例子,是汶川地震三周年时,我策划了一个关于“汶川女性”的专题。因为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女性承受的其实更多。我和摄影记者一起到了绵阳,原计划是我来做文字采访。但当地帮助我们的通讯员,也是一位摄影师悄悄地向我建议:能否换一位男记者来采访?他的理由是这些女性的处境都很艰难,面对同性,她们反而可能有些抗拒。

我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我相信,他比我更了解这些女性微妙的心理。一位愿意倾听她们的男士,或许,能够更好、更顺利地与她们建立同理心。后来,我这位男同事果然完成了一篇很好的文字采访。


越是复杂的摄影项目,越需要高度的同理心;而同理心的建立也不尽相同。那么,同理心是否要求策划者一定要与策划对象有同样的经历呢?并非如此,事实也不可能。

同理心作为情商的核心能力,是我们与他人心灵响应的秘密捷径。作为策划的发动者,如果不具备基于同理心的策划能力,那么,他的策划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当然,这种能力是可能通过后天训练提高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6 , Processed in 0.15488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