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生命力不在于强大的功能,而是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激发人类的创造性
记者:这项赛事强调“以各自的方式传递真人、真事、真问题”,这样出现的创意纪实摄影与之前被定位当代艺术的摄影作品有何区别?比如说王庆松的《跟我学》等,或者一些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以摄影为媒介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李楠:首先,我觉得不要太拘泥和局限于一些标签,过度在意属于哪一类摄影。在艺术的范畴里,所有的定义只是对某一种艺术形态主要特征的概括性界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讨论和言说的方便,并不一定是那么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总是被标签牵着鼻子走,可能越来越找不着北。 具体说到以上这两类作品,界线还是很清晰的。创意纪实摄影要求反映的内容是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人物、事件、问题。是先有这个真实的事件,才有摄影师基于此的创意、设计。即由真实到虚拟。 而当代艺术,如王庆松的《跟我学》为什么是观念作品?因为它的路径与纪实正好相反:先有艺术家头脑中的观念,再由这个观念出发去制造一个现实场景,是由虚拟到真实。 所以还是很容易区别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做刻舟求剑式的争论。 我们说,一种媒介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是它的功能吗?固然,不可取代的功能会使这一媒介保持价值。但是,功能是很快可以更新换代的。指望它可不能长盛不衰。那么,对一种媒介来说,有什么比功能强大的使用更重要的呢? 那就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激发人类的创造性。 举个例子,纸,是从东汉就出现的古老媒介,今天,它的书写功能可以说已经被电子媒介取代。但它依然可以是非常当代性的媒介。纸,除了书写功能之外,它所产生的意象、审美、情感、触摸的体验,都在不断地给予人类刺激。一张白纸,这是多大的可能性?轻轻一折一抚,就是一个多么浩瀚的想象空间?很多当代艺术家在用纸作为创作的媒介,你看,它就是很当代。 那么,摄影更加如此。作为一种非常年轻的媒介,它的未来无可限量。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宽容、开放的心态和姿态来看待摄影,千万不要故步自封。 以上为王庆松作品《跟我学》 记者:今后,用创意等类似手法创作的纪实性摄影的发展空间如何? 李楠:我持乐观态度,谁怎能为人类的创意划定界限呢? 荷赛设立创意纪实摄影奖项,说明它自身也在不断努力拓宽新闻摄影话语体系的边界,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视觉传达,一定要从表面的视觉深入到内心,深入到内核,这才是摄影的发展之道。视觉,是一种深度。 新闻和摄影的定义,一定会被不断改写的,这种改写与捍卫新闻的底线和原则并不矛盾。 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要从纠缠不清的机械层面里跳脱出来,去拥抱摄影的无限可能。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01 , Processed in 0.08100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