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正值'85三十年的档口,各家机构与媒体都在以不同方式对这段激荡的岁月进行回溯。重要人物与事件就像故宫的库藏,被一一翻晒和重新阅读。然而,摄影在这段历史中更多扮演的是记录者的身份,那么作为艺术的摄影,在文化意识经过十年浩劫后的80年代,又呈现出何种姿态?作为艺术的摄影,是否也如同'85思潮,在这其中发酵和变化?它又如何承接五、六、七十年代服务政治的革命摄影,与九十年代中国摄影中强烈的主观意识觉醒和表达?
 “四五运动”现场的摄影者、摄影评论家鲍昆在《记忆·寻找·重构》一文中回忆当时:“北京的胶卷脱销,一些照相馆来冲洗底片的人排起了长队……这场摄影运动于是也成了后来新时期中国摄影展开的前奏。”

《团结起来到明天》1976年 吴鹏 摄 这是四五运动的历史见证。摄影界认为,此照堪为四五运动第一照。

自然.社会.人-四人帮后首次民间摄影展作品集(四月影会首届摄影展.平16开摄影画册)
摄影群体的出现:创作自由意识的苏醒
谈到'85开启与萌生,多以1979年第一届“星星美展”作为一个关键性节点。而就在“星星美展”展出的前五个月“四月影会”举办了首次“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当时引起了空前反响,据后来李晓斌回忆,开幕一周的参观人数达到八千人。“四月影会”是以参与1976年“四·五”拍摄的王志平、王立平、李晓斌等人,197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在那次影展中,展出了团体成员在1976年拍摄的“四·五”照片,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和争议。也随着这个民间摄影团体搅起的一阵旋风,八十年代期间全国各地的民间摄影团体相继开始活跃起来。

李晓斌的摄影作品《上访者》被认为是中国纪实摄影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