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官办的《中国摄影》与《大众摄影》外,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与摄影相关的杂志和报刊。例如1981年创刊的《国际摄影》,1984年创刊的《现代摄影》,1988年面世的《摄影》丛书。另有,江苏的《光与影》、广东的《摄影之友》、上海的《摄影丛刊》、《时代摄影》(后改名为《摄影家》)、浙江的《青年摄影》等。 而这其中,在深圳创办的《现代摄影》在摄影界的传播广度与先锋性最为特殊,一本杂志以一种“摄影革命者”的身份迅速在摄影界产生影响。作为全程参与《现代摄影》从创办至停刊的元老李媚,在她看来《现在摄影》在中国艺术历史的重要时期,以一种革命者的姿态,以借“沙龙摄影”为先行策略,后推以现代主义观念为主的摄影为倡导方向,区别和对抗1949年至1976年期间单一为政治服务的革命摄影。 《现代摄影》作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再版的杂志,在第一期再版一万册的同时,也被人贴上了不按规矩出牌的标签,不过正因为其创办团队的年轻和活力,受到全国读者的追捧。“在第一期出来的时候,好评如潮,出了一万本,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一下子很膨胀,就把第一期再版了,而且我们还很欣慰地在封面写上’再版”两个字,我想这期杂志真的是值得保留的,因为它是一群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创办的。” 《现代摄影》创刊号“编者的话” 而在当年国内所有的杂志定价都在1元以下的情况下,《现代摄影》最初定价1.9元。“我们第一期印了2万本,第二期印了4万本,记得苗小康拿着计算器跟我算账的情景,他说,李媚同志,第三期印6万本,第四期印10万本,如果按照这样做下去的话,我们很快就发达了。那时候我们为这个特兴奋。当然我们这本杂志开始创办时,从主办方来说,我们经历了一些期许与矛盾,我们想办的是一本反叛的年轻的杂志,而深圳希望我们办的是宣传深圳和深圳摄影的一本杂志,在这个问题我们和摄影学会产生了多次冲突,以至于在连连亏损的情况下最后和摄影学会分开,变成了一本自己独立的杂志。” 作为一本季刊,《现代摄影》在第三期时一改此前借用的“沙龙摄影”的策略,唯美的摄影承载不了这帮年轻人对社会生活的看法,承载不了他们每一个人内心反叛的渴望。而挣脱思想禁锢和对自由思想的饥渴是80年代的文化核心。在这种背景之下,《现代摄影》做了第二种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到现代艺术当中寻找、探索,这种选择是国外的作品告诉我们的,也是当时的美术、文学这样的一种整个文化背景告诉我们的。后来《现代摄影》有了第三个选择,就是‘纪实摄影’。我们从1988年开始推动中国的纪实摄影,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基于我们在逐渐了解世界摄影史的过程中,认识到摄影最为宝贵的品质,另一方面是基于摄影为1949年以后的历史留下了太多的空白。我想,对纪实摄影的推动,是《现代摄影》对于中国摄影历史进程最大的贡献。”李媚说。 80年代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在李媚的描述中,她如同一个革命者,从深圳出发,跑到全国各地的摄影界去煽风点火,鼓动青年摄影师去反叛,去创新,通过组织艺术群体的方式,也通过一些拔苗助长的方式。今天回想起来,她觉得实际上这是80年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80年代之所以能够形成文化狂欢———“众神的狂欢”的一种景观、这样的文化局面,她觉得肯定和群体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绘画也是这样,就是当时浙江的绘画、四川美院的绘画,还有中央美院这三股力量他们共同形成了中国当代美术的景观。“所以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有各地不同的群体,也形成了中国当代80年代摄影的景观。”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07:00 , Processed in 0.11330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