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视觉以思想,给思想以视觉 ■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剧照
黄东黎,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摄影师,2013至2015年,她以优异成绩赴纽约帕森斯设计艺术学院学习。(据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帕森斯设计学院是位居世界第二的艺术与设计学院) 学习期间,东黎把她的摄影和视频作品发给我看。和在国内时的获奖作品相比,感觉东黎的眼界更为开阔,个人经验与艺术主题的结合有了一种举重若轻的味道。我不禁对美国艺术学院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产生了兴趣。因此,邀请东黎撰写此文。 艺术家,当然不是从学校里“教”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值得一读。 ■假如艺术学习是场郊游......
前段时间把一部老电影拿出来回味-《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正值50年代美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改革浪潮。男主人公基汀是一名英语教师,他的到来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疲软的教室。
“O Captain! my Captain!” 用一句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用于纪念1865年林肯总统遇刺而写下的诗词做了自我介绍的开场白。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剧照 基汀带领一群荷尔蒙无处安放的青年放下书本,走出教室,聆听逝去之人的嘤嘤耳语-“Carpe Diem”,意为把握今天。基汀用浪漫主义情怀和自由主义思想滋养年轻的人们,用艺术家的方式启发他们生命的意义。时隔多年再观看,仍令人热血沸腾、为之动容。 电影里的学校是美国一所大学预科学院,虽与艺术无关,但这种上课方式让我想到在美国念书时,我们常常会以Field Trip的形式,在校外上课。 你会问,什么是Field Trip?这个词经常用来形容孩子们的郊游,教育专家认为这是让孩子在大自然发现新鲜的事物、把世界带回教室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我想这也是美国艺术学院的一个教学特色。尤其是在纽约,基于世界艺术中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密集的艺术活动和鬼马的展览,加上学院雄厚的师资以及老师们带来的资源,教室再也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 随堂出行,参加画廊展览开幕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6 , Processed in 0.07478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