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评论: 一介书生的影像突围 颜长江确实像一介中国古代书生:其文其图都仿佛是从《聊斋》里走出来的,通体弥漫着属于古典中国与文人情怀的浪漫与诗意。话说郎静山大师也是从中国传统风景中独辟蹊径,寻陌花开;或者说,近年来,从老祖宗的百宝箱里借些“玩意儿”出来使、且使得颇灵光的也不在少,这确然是聪明之举;但我以为,颜长江的“中国意韵”还是有着自己的姿态和指向。 不是风花雪月,也非浅吟低唱,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处,大约逃不出“斯人独憔悴”的心境。人世间触目所及的痛苦、怅惘、无法告别的离别,不能自主的自由……颜长江反复在其中铺陈伸展他的敏感。视觉设置是典型的中国图示,背后却充满了一个活在物质消费和工业社会中的人,对现实之种种失衡的纠结、焦虑、失望甚至于愤懑。正是这一点,或是这一种方式的对接,使他的影像从古典梦境的沉醉指向了现实状态的发问。他使中国传统绘画的符号、布局和意境有了与当下心意相通的力量。或者说,中国图示成了他摄影中结构矛盾的一种手段,用业已不存、乃至于虚构出的景象,或是虚实参半的景象向与此相悖的现实景观针锋相对。在表面的“诗情画意”之下,现实的荒诞、冷酷、以及毫无怜悯的摧残力透纸背。因而刻意为之、精心营造的“中国气韵”,其实都是流动在红尘中的活生生的呼吸,是摄影者个体内心无法释怀的灵魂情结。不难发现,生灵们对于现实故乡和精神原乡的“失魂落魄”,颜长江再三感叹而徘徊不去的主题。 颜长江在自己的影像中塑造出的自我,感时忧世,却又心怀浪漫,理想常遭迫害,精神高度却不减,十足的文人形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照片非常需要文人式的“解读”,或者说,通过一种特定语境下的具体辩识和与之对应的文化背景分析方能明确照片内在的意味。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摄影师自己会设置这种“解读”,比如《纸人》,完全就以一个“列传”的故事角色显于世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8 , Processed in 0.19937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