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煜婷《艺术家不再是生产者》讲座 ——从“浅谈摄影发展的趋势”中体会其深层意义 讲座提纲: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摄影节蓬勃发展谈起,段煜婷老师以她多年来做策展人、艺术总监和各类国际国内比赛评委的经验 ...
1993年11月16日,我和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的文字记者飞抵西雅图,准备采访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下午抵达西雅图后,从机场开租来的车刚到饭店,就接到北京总社摄影部的通知,需要一张西雅图威斯汀酒店的外景 ...
世界很大,真的,相当大,足以容纳各种不同。在我看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巨大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族群、领地,将之细细耕耘,除去杂草与荒芜。这个过程是加法,却也是排除法。 比如,在 ...
本文发表在《艺术时代》杂志第36期“专题”栏目,阿瑟·丹托的一个替代版本 20世纪以来,对哲学构成了最大挑战的视觉前卫艺术,大体上仍落在国内美学研究的视野之外。杜尚的小便器曾使一切美学理论归于无效,因此 ...
摄影家阮义忠在二十世纪末迎接千禧年的时刻,推出了他称之为“告别二十世纪”的“创作大计划”,包括了《正方形的乡愁》、《有名人物无名氏》、《失落的优雅》、《手的秘密》四个“巨型摄影展及摄影集”。做为对海 ...
摄影术诞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视觉革命;革命的结果不仅使人们丰富了美和艺术的概念及其内涵,同时促进了人类对于智性与理性的追求。假设摄影术并没有在1839年诞生,此后的170年时间里也从未问世,人 ...
这些年,我们经常听到“体制”、“反体制”一类的词,尤其一说起当代艺术,总免不了要提及它的反体制、反权威本质。其实,关于艺术体制一词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就将反体制作为其艺术的重要使命, ...
《谁·看》的展览作品 本报记者 张黎姣 “先看一下,告诉我们你觉得这些照片有什么区别?”近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映画廊,名为《谁·看》的摄影展以一个疑问句开场。21位中国摄影师、21位外国摄影师以“中国 ...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一批胶片爱好者几乎寻遍了欧洲各国倒闭了的电影公司仓库,从大量废弃的电影胶片中搜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美国战地记者拍摄的电影胶片。回国后经过人物追访、编辑剪辑、配音、数字化处理后,推出六 ...
本文配图:《游牧·旅程》 阿音(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优秀作品) 摄张宏伟:聚焦问题、记录变迁、讲述故事数码普及已经10多年,摄影技术早已经不是门槛。我认为,纪实摄影师的优秀之处,不仅仅表现在娴熟 ...
张小文:好东西取决于构思和寻找本文配图:《排队的变迁》 吴国方(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典藏作品) 摄有人这样认为,上世纪90年代是国内图片专题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标志性的作品和人物,以至于我们 ...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中国,公路运输承载了其中近八成的运量。货源竞争激烈,公路盘查密集,油价连年高涨,大货车司机们早已褪去了高薪的光环。42岁的郭伟明,下岗后和妻子一起跑起了车,和众多的司机一样, ...
数码与传统摄影面面观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前者取代后者成为主流(请注意主流二字)无庸质疑,并且时间不会太长,也许传统的彩扩店大把大把挣钞票的日子已不会太久,满街的彩扩店迟早要经过一个整合 ...
时间发展到21世纪,有哪个地方,有哪个人群,还敢自称“风花雪月”? 白族。 2012年黄金周期间,我是在大理洱海的两岸,才体会到什么是黄金的——我以一个摄影师的眼光,确信这里有独一无二的光线效应:阳光打 ...
近期见报上网络上各位大师对风光摄影的写真,关于‘表现’与‘再现’的论坛,各位大师根据自己主观理念提出不同见解和注释。有据有理,各有所长,艺术在百花齐放时最鲜艳,艺术生命是自由。对于‘表现’认识是一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7 07:30 , Processed in 0.02483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