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我与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大师的摄影奇缘(完整版)

2018-5-14 09:28| 发布者:cphoto| 查看:6540| 评论:0|来自:李振盛

摘要:2003年7月10日,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在法国阿尔勒会见中国摄影家李振盛2003年7月10日,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在法国阿尔勒会见中国摄影家李振盛【纪念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大师逝世十周年】2014年8月4日,是世 ...


从不允许别人为其拍照的摄影泰斗

世人皆知,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大师有一个“怪癖”:从不允许别人为他拍照(他的夫人除外),从不与外人合影(他的家人除外),也极少同意媒体发表他的肖像照片。尽管他拒绝别人为其拍照,但是他的大半生几乎都在抓拍别人的影像。他说自己“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为避免引起人们的注意,常常用黑胶带盖住照相机的明亮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抓拍照片。曾有媒体问卡蒂埃-布勒松为何对自己的肖像如此封闭,他回答说,如果公开他的容貌会大大妨碍他隐蔽式的拍摄工作。人们都闻其大名,却难得见其尊容。久而久之,他便有了一个“摄影界幽灵”的雅号。

到20世纪80年代,媒体传播手段发生巨变,卡蒂埃-布勒松无可避免地也要出现在电视采访现场,他深感继续自己肖像是越来越困难了,他也不得不顺应社会需求,便授权他曾是创始人之一的玛格南图片社代理他的43幅个人肖像图片,其中大半是他夫人所摄。此前,这家由他参与创办的图片社只拥有一张他的护照相片。2000年他在公共电视节目中露面,而这种节目录影带是可以邮购的。如此一来,卡蒂埃-布勒松神秘的肖像面纱被揭开了一角。但是,他的肖像出现在印刷媒体上仍是罕见的,除非你肯向玛格南图片社支付高昂的租金,才能获得卡蒂埃-布勒松肖像的一次性使用权。

说起来,这一“怪癖”并不怪,他是为了不被人认出容貌以便在人群中抓拍照片,这已成为他一生的职业习惯。他越是这样越发促使各国摄影师都梦寐以求地想抓拍到他的照片,或企盼能有机会与他合影留念。卡蒂埃-布勒松“拒绝拍照”的趣闻广为流传:

——他为了拒绝别人抓拍他的肖像照片,不分春夏秋冬在各种公众场合总是戴一顶鸭舌帽,只要察觉有人要拍照就把头上的鸭舌帽拉下来挡住脸,或者干脆转过身用屁股对向别人的镜头。

——50年代后期,他到东京访问,日本摄影界事先拉起欢迎条幅摆好位置等待与大师合影,盛情之下他只好坐下来拍摄集体合影,但他当场向操机摄影师要走胶卷,令在场者惊诧不已,大家空欢喜了一场。

——1975年,他到英国牛津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证书时,媒体记者以为这一回总可以见到其尊容了,但是当他走上台时竟然举着一张白纸遮挡在自己脸上,以这种奇特方式躲避摄影记者的拍摄。

——1988年4月,中国摄影家杨绍明(其父杨尚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法国拜访过卡蒂埃-布勒松,当时曾“要求为大师造像未获首肯,便拍下大师刚坐过的椅子留作纪念”,这张“布勒松大师刚坐过的椅子”照片公开发表后,一时成为中国摄影界有趣的话题。



1988年4月29日,中国摄影家杨绍明在法国拜访卡蒂埃-布勒松大师时曾“要求为大师造像未获首肯,便拍下大师刚坐过的椅子留作纪念”,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杨绍明旅欧摄影画册中将这一张作品设计为跨页大幅照片。
——引自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杨绍明旅欧摄影画册
——在巴黎一个展览会上,一名女记者认出了卡蒂埃-布勒松,刚举起相机拍照,他立即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冲过去,吓得女记者赶紧将胶卷拉出来曝光才算了事。媒体说他一生崇尚“非暴力主义”,但他对拍摄或公开其肖像始终高度戒备,一经发现异常反感,甚至会有“暴力倾向”。

——2000年5月,著名的《名利场》杂志要为80岁以上的资深老摄影家作一期图片专辑,特地聘请卡蒂埃-布勒松担纲主拍,与他交往几十年的好友、85岁的老摄影家大卫·邓肯成为拍摄对象之一,两位老友相约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露天咖啡座中会面,当天在场只有4个人,即卡蒂埃-布勒松及其助手和大卫·邓肯夫妇。大卫·邓肯是被摄者,深知老友绝少允许别人为他拍照而未带相机,当看到卡蒂埃-布勒松用莱卡相机在为自己拍照时,突发灵感,取过他太太没装胶卷的傻瓜相机,向那位助手要了一卷黑白胶片装上,对着卡蒂埃-布勒松拍了起来,大卫·邓肯用5分钟拍了37张底片。

事后,大卫·邓肯在看了冲印出来的样片后,发觉这组照片不但捕捉到卡蒂埃-布勒松真实的容貌和各种自然的表情,而且更具新闻及历史纪实价值。因为多少年来人们对卡蒂埃-布勒松只是闻其名而不见其貌。在外界流传卡蒂埃-布勒松的照片几乎是凤毛麟角,致使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位世界摄影界的顶级人物久久未能识其“庐山真面目”。


2000年5月5日,大卫·邓肯为老朋友卡蒂埃-布勒松拍了37张肖像照片,这是135底片印制的样片。


大卫·邓肯把他为老朋友卡蒂埃-布勒松拍的37张肖像照片,全部都编入《Faceless——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家》画册里。
大卫·邓肯当时曾将这37张印晒的样片全部拿给卡蒂埃-布勒松夫妇看过,他们未有多大反应。于是大卫·邓肯决定将这37幅照片全部编辑在画册《Faceless——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家》里,并挑选这37幅黑白照片中唯一一张卡蒂埃-布勒松举起相机遮住脸的照片作为画册的封面。在出版之前,大卫·邓肯将出版的画册大纲拿给卡蒂埃-布勒松审阅,其中还包括被放大的22幅照片。没想到遭到了卡蒂埃-布勒松的强烈反对,当即写了一张便条:

亲爱的大卫·邓肯:

看过那张印晒放大的头部特写后,感到万分惊骇,我把这当作是一次玩笑!再次请你千万勿将任何一幅照片在任何地方刊登。

祝好!请勿介意!

卡蒂埃-布勒松

最终,大卫·邓肯还是决定由法国ASSOULINE出版社将画册出版,后来又在美国出版。该画册首先介绍作者同卡蒂埃-布勒松结识的经过,两人之间的友谊,以及拍摄这组照片的由来,文字中充满了作者对卡蒂埃-布勒松的崇敬和推荐。大卫·邓肯表示该画册所有收入全部捐给美国德州大学“大卫·邓肯新闻摄影基金会”,作为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新闻摄影人材之用。


大卫·邓肯编辑出版《Faceless—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家》画册引起卡蒂埃-布勒松诉诸法律,图为该画册的封面和封底。


《Faceless—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家》画册封底照片(局部)是两位交往几十年的耄耋老友坐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露天咖啡座喝咖啡吃点心,相互友好交谈。那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不久会为一本画册对簿公堂。
富有戏剧性的是著名《名利场》杂志那一期老年名摄影家专辑,并没有刊登大卫·邓肯的照片,而是由卡蒂埃-布勒松自己的一幅体态优雅的全身照片所取代,当然这是由他夫人拍摄的。

大卫·邓肯本人对自己的这本画册赞许有加,他评价说:“这37幅照片表达出一位杰出人物的深度,包括:好奇、冷淡、慈祥、烦躁、天真、深思、神秘、爱心及专业性。”

卡蒂埃-布勒松则毫不客气地评论说:“这是一本毫无趣味的坏书。平庸的内容加上一堆没有摄影构思的快照,作者采用了全部37幅照片,而不是选择其一,表现出他没有判断的眼光,拍摄人像不同与快照。很抱歉,因为我是以拍人像谋生的,拍摄人像要非常仔细,稍有不慎就会错过那难能可贵的一瞬间。”

为此,卡蒂埃-布勒松向法国和美国法院同时申请禁止出版令,理由是一旦其肖像公布于众,对其必将造成“伤害”,对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便”。由于美、法两国分别有不同的“隐私权”和“发表自由权”的法律,最终卡蒂埃-布勒松的申请在法国获得禁止出版令,在美国却照常出版,并可以上网邮购,一时畅销。但这本画册不准进入法国销售。

卡蒂埃-布勒松与大卫·邓肯这两位世界摄影界元老级人物的这场官司,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新闻话题。


《Faceless—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家》画册悉数采用大卫·邓肯为卡蒂埃-布勒松拍摄的37张肖像,此为画册中的一页。


[图片] 2006年3月3日,在联合国举办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精品展,旅居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王瑞先生赶来参加开幕式,会面时他向我赠送两本珍贵图书,图中左边是我手捧大卫·邓肯的《Faceless—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家》画册,右边是普雷基手捧很少见的大开本的《读者文摘》杂志,我们在一起合影留念。(王瑞摄影)
注:2003年10月号《读者文摘》特约《纽约时报》著名艺评家薇姬·戈德堡女士撰写对李振盛访谈录,文章开篇的跨页彩照是编辑约稿要求李振盛手握四十年前使用过的莱卡M3的自拍像。
卡蒂埃-布勒松盛情邀请我会见

2003年6月26日,法国文化部主办题为《李振盛: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环球影展,在地处巴黎市中心的叙利宫摄影历史博物馆开幕,展期3个月,以此作为9月开始的“法国-中国文化年”活动的序幕。影展地点叙利宫是法国摄影文物与遗产局所在地,这座17世纪为叙利公爵建造的古老而豪华的宫殿,本身就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建筑与文化遗产,是各国游客在巴黎参观的主要景点之一。法国摄影历史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欧洲艺术中心被称为法国三大影展殿堂。据法国文化部官员介绍,此前叙利宫曾为美国著名报道摄影家尤金·史密斯等国际摄影大师举办过影展,在这里为中国摄影家举办展览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当我的影展在巴黎开幕之际,正值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在法国南方距阿尔勒不远的家乡小镇度假,他特地委托卡蒂埃-布勒松基金会主席参加影展开幕式并转达大师对我的盛情邀请,希望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期间在阿尔拉坦宾馆会面。这家宾馆的已故老板勒雅尔丹,30 多年前在卡蒂埃-布勒松全力支持下参与创办了著名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这家宾馆便成为历届摄影节的“大本营”,该宾馆一个会客厅是以卡蒂埃-布勒松的名字命名的。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初识我的摄影作品始于2001年前后,他是从罗伯特·普雷基策划编辑我的环球影展及《红色新闻兵》画册的提案中首次较全面地看到我的历史照片并阅读了有关我的一些介绍资料。

普雷基与大师交往已有30多年,凡是他策划重要影展或编辑重点画册时,都会将提案呈送一份给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审读指导。这一回,大师看过我的《红色新闻兵》画册及环球影展提案后对普雷基说:“李振盛的照片让我很感动”,并表示等到我的影展在巴黎展出时他会亲自出席开幕式。

普雷基说:“卡蒂埃-布勒松大师的表态非同寻常,他很少如此赞誉别人的照片,也极少出席这类影事活动”。

多年来,普雷基的编辑、策展理念是:让人感动。他在策划编辑我的影展和画册的三年多时间里,始终以“感动”为贯串主线,讲述摄影者亲历的故事,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相结合来叙事。他对于我的影展究竟应当先在纽约还是先在巴黎首展颇费思量,最终选定巴黎。他说:“任何艺术展览,凡是能轰动巴黎,就能轰动世界;凡是能感动巴黎,就能感动世界。”

自从卡蒂埃-布勒松看过普雷基的提案并表示“很感动”之后,更坚定了他这一信念。普雷基曾说:“李振盛的作品让卡蒂埃-布勒松‘很感动’,那么,肯定会让巴黎感动,也会让世界感动。”为此,普雷基特聘请法国的布雷教授作为他在欧洲的策展助理,一起推进这项“感动巴黎”的工程。

当普雷基看到以法国文化部部长让-雅克·阿亚孔,以及建筑与文物遗产局局长、摄影文物与遗产协会主席和摄影文物与遗产局局长四人的名义,设计印制带有我年青时自拍肖像的精美请柬,尤其是请柬上专门印有代表“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行为”标志图案。他说:“这是法国最高荣誉最高规格的展览了”。后来,他又看到影展开幕盛况空前,参观人数破历史记录,他兴奋地说:“我所预言的‘感动巴黎’兑现了!”


应卡蒂埃-布勒松邀请,2003年7月9日,罗伯特·普雷基陪同李振盛乘高速列车奔向法国南方名城阿尔勒去与布勒松大师会见。(于洋摄影)


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聘请一位高水准法语翻译于洋先生,为李振盛影展在法国开幕的一系列活动提供全方位的语言服务,普雷基深表满意。图为他们在列车上亲切交谈。(李振盛摄影)


罗伯特·普雷基与李振盛在由巴黎开往法国南方名城阿尔勒的高速列车上。(于洋摄影)
我的环球影展在巴黎首展开幕一系列活动大体结束之后,我们准备南下阿尔勒。这一年的法国夏天,酷热难耐。7月9日上午,罗伯特·普雷基与我和翻译于洋一行三人,从巴黎乘高速列车奔向800公里以外的法国南部,应邀去拜会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列车在美丽的原野上疾驶,我们乘坐的头等车厢里静悄悄的,有人在看报,有的人在敲电脑,也有的人在闭目养神。

一路上,普雷基不时地说:“我虽与卡蒂埃-布勒松交往30多年,还从来没有看到他像评价你的作品这样赞扬过任何一位摄影师,他明确发出要与你会面的邀请,这无疑是空前的特殊礼遇。”他话锋一转接着说:“但是,他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在南方小城尼姆参加他夫人的影展活动也会很累的,加上今年夏季法国各地热浪滚滚,任何一件不可抗拒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与你会见的日程,我们要有‘见不成’的心理准备……”

我十分理解普雷基此刻的心情,他作为我的作品全球总代理人,自然是愿意把每一件事情都办得让我高兴才好,他深知我与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已神交40多年,他知道大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份量,生怕这次预约的会见临时有变而落下埋怨,便预先对我下“毛毛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37 , Processed in 0.14706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