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感恩上苍护佑我 在巴黎参加我的环球影展开幕式及法文版《一位中国摄影家的小红书》画册首发式的26天繁忙活动,终于结束了。7月15日,我一家人从戴高乐国际机场登机飞返纽约。 2003年8月中旬,《美国摄影》杂志总编辑大卫·舍诺尔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联系图片社总部对我作采访。普雷基告诉他,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刚刚在阿尔勒摄影节期间会见过我,还邀请我为大师拍照并合影,这位总编辑吃惊地说:“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文化性新闻。” “或许由于我是《美国摄影》的总编辑,卡蒂埃-布勒松大师曾同意接受过我的采访,那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但是,我没有得到拍照的允许,更没有与他合影的幸运”。大卫·舍诺尔说。 这位总编辑说:“希望能允许《美国摄影》发表卡蒂埃-布勒松大师会见中国摄影家李振盛”的消息及合影照片,经普雷基与卡蒂埃-布勒松夫人电话沟通,获得大师首肯,这张合影照片才在2004年第一期《美国摄影》杂志上“独家首发”,大卫·舍诺尔还以“会见大师”为题撰文介绍这幅珍贵合影照片之由来。 《美国摄影》杂志总编辑大卫·舍诺尔以“会见大师”为题撰文介绍卡蒂埃-布勒松与中国摄影家李振盛珍贵合影照片之由来。 2004年1月,我在北京收到来自巴黎的一个沉甸甸的大包裹,我猜想这准是卡蒂埃-布勒松大师赠送的画册,打开一看果然是厚达430多页的大型画册《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作品回顾:男人、影像与世界》。 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在画册首页亲笔题词:“与李振盛的会面令人难忘并留下美好记忆”。落款是人们所熟悉的他那独具特色的签名,但没有写上年月日,这又一次印证了他去年会见我时说过的那句话:“我信佛,不信耶稣,所以不愿用公元计年方式……” 卡蒂埃-布勒松大师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作品回顾:男人、影像与世界》首页亲笔题词:“与李振盛的会面令人难忘并留下美好记忆”,在签名“Henri Cartier-Bresson”的后边仍未写公元年月日,这正如老人所说的“我信佛,不信耶稣,所以不愿意用公元计年方式……” 令我十分感动的是,卡蒂埃-布勒松大师竟把与我的那次会面视为是“令人难忘并留下美好记忆”的一件事。 同年2月,罗伯特·普雷基到北京时在我家里说:“卡蒂埃-布勒松老人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马尔蒂纳·弗兰克说,卡蒂埃-布勒松在赠送给你的这本画册上仅仅题写了四行字,耗费了很大精力,用很长时间才写完,他不可能再为任何人签书了。” 普雷基还说:“这本大画册收录了卡蒂埃-布勒松终生回顾展的全部作品。通常他送书都是只签个名,题词绝对是极罕见的,尤其到了晚年。但在赠送给你的这本画册上,卡蒂埃-布勒松亲笔写上你的名字和热诚的题词及签名,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你要珍惜它呀。” 这本卡蒂埃-布勒松大师终生回顾的大画册,连同2003年7月大师赠我的另两件题词,都被我视为最珍贵的收藏品。 “你和于洋在阿尔勒拍摄的卡蒂埃-布勒松的照片,都是很珍贵的。《美国摄影》发表了你们的合影,是经卡蒂埃-布勒松本人同意的,这在国际上是破天荒的头一回。目前,你在中国可以有选择的发表一两张,但在欧美媒体上不经他本人同意就不能发表。这些照片的广泛使用应当是在卡蒂埃-布勒松去世以后的事情,他们夫妇俩也同意我这种想法……”普雷基一再嘱咐我大师在世时千万不要广为发表这些照片。 《美国摄影》杂志的大卫·舍诺尔在纽约采访我时,我曾借机向这位熟悉国际摄影界的总编辑询问:“普雷基说卡蒂埃-布勒松与我的会见是‘史无前例的历史性会见’,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张?” “不仅是‘史无前例的历史性会见’,还是‘空前绝后的历史性会见’。空前,已被事实所证明;绝后,大师年近百岁,来日无多,绝不会像对待你这样再去会见他人了。”大卫·舍诺尔回答了我的提问。 当时,我听到“来日无多”这句话感到不大顺耳,似乎不该如此直言。没想到还真让这位总编辑言中了。不到一年光景,卡蒂埃-布勒松大师便在寂静中与世长辞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54 , Processed in 0.08327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