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战地摄影师王红:我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

2018-2-23 17:40| 发布者:cpnoz| 查看:7069| 评论:0|来自:映画廊

摘要:王红,1956年生于西安军人家庭,1976年入伍。1977年开始摄影,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1985年,王红以摄影师的身份参加了对越防御作战。1986年10月14日,他“挤进 ...
在您出版的《生命记忆——王红老山战地影像》里看到您的作品《女文工团员与男突击队员》,能否谈谈您见过的文工团?


战时,我们不把“文艺工作团队”叫“文工团”,直接叫“演出队”。

照片《女文工团员与男突击队员》中的女兵叫傅媛,是原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的资深舞蹈演员。她借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之机,放弃了大都市舒适的生活,选择参加了有作战任务的139师政治部演出队。她有深入基层慰问演出的经验——兵学兵、兵演兵。她和女兵们成为最受前沿官兵喜爱的“战地女神”。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我部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8个月期间,演出队的诸多演出:临战训练、阵地接防、出击拔点、战后总结、出征会、誓师会、表彰会、慰问会、追悼会等,她们可真是逢会必演。

哪怕演出队有两天的空闲时间,傅媛等姐妹就缠着队长,说前沿官兵最欢迎女兵的歌舞,要求去前沿阵地为战友们演出。

女队员这种积极请战的热情,当然需要慎重考虑和重点保护,但是前沿阵地受人数所限不可能让大家都去,这让她们演出队的领导犯了愁:他既不能违反战场纪律,还要协调好男女比例;既不能挫伤大家的积极性,还要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让甲去吧,乙有意见,好不容易平衡了甲乙,丙丁又不依不绕……因为这不是演出队全体出动,干脆就轮流吧。

几轮下来,演出队的女演员99%都争着抢着去了前沿为一线官兵慰问演出。有些地方实在危险无法到达,她们就把歌声和慰问通过电话传给电话那头的战友。连队指导员说:“文工团员也是战斗员,她们一首歌胜过我一堂政治课。”

故事到此应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却被您追问那个“1%的她”不去的原因?

实事求是讲,她的歌舞也很受前线欢迎,也被誉为“战地女神”。只不过后来演出队的领导觉得既然是轮流,让她也随队奔赴一线演出。第一次第二次连着好几次问她,她都以“例假”为由借故不去。本来男女有别,特殊情况,理应照顾,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她怎么能让“例假”一个月来好几次?她有难言之隐?怕死?还是为兵服务的“态度”有问题? 30多年前的人们是非黑即白的观念——不去就是怕死;不积极就是态度问题。有了问题你就得接受批评,你可以沉默但绝不能胡搅蛮缠……这不,俩人话不投机,被“她”惹急了的“他”一个巴掌上去,把五个指印深深地留在了“她”的脸上。因此,他挨了上级给他的行政警告处分。

看了《芳华》后,我和他再次聊起当年的演出队、聊起他的处分。他说:“我可以借此机会向她道歉,但没有机会因年轻气盛和不够理智的举动而后悔!”


战地演出系列之一 | 1986年元旦云南老山前线。隶属陆军第47集团军的139师政治部战地文工团,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的驻训官兵表演当时最流行的“迪斯科”。摄影:王红

送医送药送舞蹈 | 1986年6月,军医院的卫生兵到炮兵旅的阵地巡诊,为战友们跳起了自编的舞蹈。他们牵着使惯针头绷带的双手,翩然起舞,前线的男子汉乐呵呵地为白衣天使击掌叫好。摄影:王红


老山迪斯科 | 1986年7月20日,老山前线某师侦察连的战士刚返阵地,顾不得摘去身上的子弹袋,和着只能听到节奏却听不到旋律的音乐,吼着叫着就跳起了老山迪斯科。摄影:王红

女文工团员与男突击队员 | 1986年10月12日,“特功五连”驻训的小树林里,两位突击队员端着饭碗离开“饭桌”,大大方方地与专程为他们出征送行的女文工团员窃窃私语。摄影:王红


这张名为《死吻》的照片,是我根据战场上流传已久的故事情景再现的。从现场布光可以看出,是一幅精心构思的艺术摄影。再次澄清一下,此照片面世至今我从未注为“新闻摄影”,套用现在时髦的叫法是——观念摄影。

《死吻》照片拍摄于1986年,我曾参投了当年的摄影国展。虽没有展出,但当年的《大众摄影》杂志公开披露:评委之间就《死吻》“获金奖”还是“能否入选”而发生争议的内容,歪打正着地引发了广泛关注。文中说:赞成方以为该作品“揭示了战争中的人性”,反对方觉得“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最终取消了参展的资格。

此照入选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此照了解一下我所亲历的摄影时代。

我初学摄影之路,仍沿袭的是苏联那里学来的东西。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多是强调了照相机的“重宣传”功能。我们手中的照相机是鼓舞群众打击敌人的宣传工具。

当年二战历史上可以说出现了诸多组织拍摄的照片,就是“轻纪实重宣传”的证明。这是受到方法论、认识论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观原因,以及胶卷感光度、快门速度等科技发展的客观原因的制约。现在的“荷赛”纪实类照片,你试试......别说组织拍摄,你局部“P”了一个小烟头,不让你丢饭碗才怪!

介绍了《死吻》产生的背景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以纯粹纪实的拍摄方法,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回来了诸如《突击队长马权斌》等一批维护了新闻纪实性原则的照片。我们新闻摄影理论的研究者,难道不该从亲历者的身上总结点什么吗?还说这一代是“绿色的悲哀”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13 00:13 , Processed in 0.10907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