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中国发展得很快,在年轻一代人的世界里很少会接触到“战争”这样的字眼,所以在看您的这组照片时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是会感到非常遥远。
2007年在平遥国际摄影节,见到了许多新朋老友。鲍昆老师一见面就劈头盖脸问我:“看过《中国摄影50年》没有?”我说“看了”。鲍昆说:“这些照片怎么才拿出来?” 这是我与了解这段历史的文化学者的对话。 也有我与陌生年轻人的对话——大叔您拍的是什么电影的剧照?还是什么电视剧?…… 当时我一听,不光傻眼也太令人心酸了。这就是我和我的战友们亲身经历的战争……然后我给他们讲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发生的这场战争。 激战中报捷的突击队长马全斌 | 1986年10月14日,突击队长马全斌率部强攻敌军占领的某阵地之后,立即向指挥部报告,突击队将搜剿打洞,扩大战果,迅速占领高地挺进。摄影:王红 有一天,竟有一帮大学生看着马权斌的照片,学着电影《南征北战》里面的台词:“地瓜地瓜,我是土豆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把我气得真恨不能过去抓着那个小子的领子把他扔出去。后来他们有人发现了我,就嘀咕:“别说别说了,摄影师已经发怒了。”我狠狠地瞪着他们,庆幸他们自觉走开了,要不然我这个臭脾气上来…… 初上战场害怕吗?听说你要上前线,父母当时什么反应? 总攻命令发起的时候,万炮齐鸣像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点儿不夸张。我能感觉到什么是世界末日。等到炮火延伸步兵冲锋之际,我抖落满身的尘土爬到战壕边儿,戴着钢盔的脑袋探前查看敌人的阵地。刚刚探头马上就缩了回来,这样一探一缩来回反复了不知多少回才终于敢把相机举起来了。这个时候不是说不怕,准确地说是忘了害怕,因为眼前的场景真是太恐怖…… 在这场战斗打响之前,我已经设想了我要拍的画面。比如说第一个冲出战壕的士兵、第一个把战旗插上敌阵地的瞬间……我设想了很多“第一”,可是战斗真正打响时我已经吓得手足无措。 冲向敌阵的共和国士兵 | 1986年10月14日,某团特工五连突击队战士跨出战壕冲向敌阵,收复了被敌军侵占的某阵地和某高地,严惩了敌军的挑衅,稳定了防御态势。摄影:王红 以上是战斗打响那一刻,下面是我跟家人打招呼上前线时家人的反应。 大概在1985年10月,离出征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我假装无意间跟父母说:“我要上前线了。”等我把这话说出来之后,父母眼睛瞪得大大的让我再说一遍。我再说了一遍,他们马上都不说话了。没过一会儿,军人老爸说:“你是老王家的人,上战场不能当孬种。”老娘没有说话进了厨房,从厨房出来的时候脸上挂着未擦干的泪痕,但她装作没事的样子端了一盘水果说:“吃水果。” 从接到命令到出发的至少两个多月间,我经常回家。母亲总是欲言又止,有一天她趁着家里没人悄悄对我说:“上了战场你要小心点,子弹不长眼,能拍个啥就拍个啥啊,拍不了咱就不拍了。”我虽然觉得她说这话有些“落后”,但我知道母亲对我担忧的心情。我只能打哈哈宽她的心说:“妈您放心,我们部队给我配备了很长的镜头、给我买了很多高速胶卷。我是机关人员,跟军首长在一起您还怕我什么呢?” 我听到比部队上战场更兴奋的消息,是我的作品《军魂》在“神州大地”全国摄影大赛中获黑白照片金奖,整天沉浸在出征前忙碌的准备和获奖后的喜悦中。耳旁飘着李双江《再见吧妈妈》的歌声,幻想着早上战场拍出流芳百世的“军魂系列”,踌躇满志地告诉大家:我要上战场去摘取战地摄影界的“高山下的花环”。 可是到了战场,尤其是身负重伤之后,我的观念被彻底改变了。为什么说改变了?我在前面说了,当您的生命和摄影金奖相比时,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为了金奖而金奖,真是太天真太幼稚!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7-13 00:28 , Processed in 0.07704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