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摄影理论专题访谈
  • 油画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一位绘画大师都是凭借其精美的油画作品耸立在艺术之林。而这些精美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如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历程。 如何欣赏油画?这是一个简单而深奥的问题 ...

    雨 田 2014-3-17 09:47
  • 漂在中国的外国摄影师

    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国摄影师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中国各大报章上,尤其是在国际传媒出版集团推出的中文版刊物中,这些外国摄影师的作品更有一席之地。与中国本土摄影师相比,外国摄影师的视野更加国际化,拍摄手法也更代 ...

    专题访谈 2014-3-13 17:03
  • 它界即我界——评贺肖华作品《它界》

    贺肖华作品《它界》 更多作品 近年来,以人造景观、尤其是以人造动物景观为题材入手批判人与自然关系的摄影作品不在少数;而直接以拟人化手法展现动物生存状态,以映照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影像亦成为一个创作焦点。一 ...

    李楠 2014-3-6 10:52
  • 最初知道杉本博司的大名,是在 2010 年 7 月的香港书展上,看到台湾“大家”出版的一套做得非常精美的摄影书,一共三本,分别是荒木经惟的《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森山大道的《迈向另一个国度》以及杉本博司的《直 ...

    专题访谈 2014-3-4 16:27
  • 威廉姆·克莱因自述

    编者按: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FOAM)独家推出“威廉姆·克莱因回顾展”,展期从2013年12月20日持续至2014年3月12日,回顾这位摄影大师、电影人和设计大师60多年的艺术生涯。本篇自述译自英国潮流文化杂志《Dazed ...

    专题访谈 2014-3-4 15:36
  • 15个人的30年---陕西铁路纪实摄影群体 回顾展在西安举行 2007年2月4日,《15个人的30年----陕西铁路纪实摄影群体回顾展》在西安市群艺馆举行,展览展出了李少童、李胜利、石宝琇、焦斌、侯登科、白涛、刘骏、杜宝同、 ...

    巩志明 2014-3-3 11:31
  • 摄影|高振杰(图1-6)、胡展(图7—12)、林味熹(图13-18)在影像快捷,消费性极强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拿起相机或者手机,拍摄身边的事物,尤其是都市和街头,成为了许多人捕获瞬间,定格影像最好的训练场。和众多喜 ...

    释藤 2014-3-3 11:24
  • 过年了,母亲在筛玉米粉,这些是今年秋天新收的玉米磨起来的,母亲准备送一些给到家拜年的城里亲戚,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稀罕的。阳光下,这些金黄的玉米粉看起来充满了暖意。终于写到过年了,我用了“终于”两 ...

    释藤 2014-3-3 11:21
  • 请回答关于“报社是否养专职摄影记者”的问题  李楠1,你认为报社需要专职摄影记者吗?为什么?答: 如果就当下而言,报社当然是需要专职摄影记者的。原因很简单:首先,报纸竞争演变到以视觉化手段为主要竞争手段之 ...

    李楠 2014-3-3 11:04
  • 读图能力与文化建构

    读图能力与文化建构 作为一名在深圳工作的新闻摄影从业者,近水楼台,有幸参与了华赛从筹备、评选到新闻发布的全部过程;也有幸与中西15位评委进行了关于专业话题的访谈。每每转回头来与同道中人聊天,问起印象最深的 ...

    李楠 2014-3-3 11:02
  • 爱上黛安·阿勃丝 随着一本《荒谬的真实》的出版,一些个男性摄影师宣称自己爱上了一名叫做黛安·阿勃丝的女子;而一些个女性知识分子则乐意将自己与她沾上边儿——采访著名网络写手安妮宝贝的文章中说“她让人想起另 ...

    李楠 2014-3-3 11:01
  • 玛格南,就是玛格南 2005年6月10日至12日,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Ian Berry 和Patrick Zachmann与深圳50多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进行了高密度的交流活动,包括玛格南图片展示、摄影 记者图片点评、命题采访、座谈等等,即 ...

    李楠 2014-3-3 11:00
  • 纽约时报图片编辑看图片

    一次,在与经验丰富的编辑部同事谈话时,我和他为单独利用照片的视觉价值讨论了一个案例:它是滑稽的,排版良好的,而且对于阶级划分很有意义的。"就看看这贵妇和侍者之间由石板路构造的隔阂,"我说,"还有她乱 ...

    李楠 2014-3-3 10:56
  • 果然是它!

    这组照片《在伊拉克牺牲的美国战士》几乎横扫了世界所有重要的2005年度新闻摄影奖,从荷赛到今天揭晓的普利策(特写摄影奖)。 无论是否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因素,它都是非常棒的新闻特写。尤其是这一张,舷窗中透露出的 ...

    李楠 2014-3-3 10:53
  • 以下这段文字节选自拙作《新华社与美联社新闻写作比较》,原文共有四个部分:历史根源及影响比较;写作思维比较、写作文体流变特征比较和写作主体比较。这是第二部分的主要观点。新华社与美联社是大家比较熟知的通讯 ...

    李楠 2014-3-3 10:49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2 11:39 , Processed in 0.10676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