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中探寻自我 ------社会纪实摄影专题摄影探讨之二十四 作者:占有兵 全部图片由 威尔士战地摄影大师:Philip Jones Griffith拍摄 人类的终极问题是自我认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给出答案。这三个问题,是哲学的问题,也是生活的问题,更是人性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摄影,无非是用影像这种工具,来探寻这三个问题。 用相机,每年给自己拍摄一张照片,当一生走完时,这些影像就留存了一个人一生的记忆。《一站一坐一生:叶景吕的62年肖像自拍》就是这样的影像,叶景吕做到了62年不间断给自己拍照。他死后,这些影像被老照片收藏家仝冰雪收藏,再经过仔细考证,形成了叶景吕的自我认知影像。 人的一生,对别人的观察很多,对自己的观察很少,能经常进行自我认知,必是内心很强大的人,更是生活中的智者。 每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在进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超越当前,不断成长,每个领域的杰出人才,莫不如此。 影像,留存的是时空的瞬间切片,如果这些切片是摄影人在清晰地自我认知基础拍摄,必定会激起更多人的共鸣。 1936年11月23日,亨利-卢斯创办了《生活》杂志。在创刊词中,他这样写道:让我们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观看各种重大事件。观看贫苦人的面容和高傲人的身姿;观看罕见的现象――机器、军队和群众,以及热带丛林的深处的月球表面的阴影;观看一千英里外的事物,隐藏在墙壁背面或室内的物体,以及极为危险的现象;观看绘画、宝塔等人类发明或发现的创造物;男人们还可以看到所爱的女人和孩子们。观看,通过观看可以使人高兴,也 可以使人吃惊。通过观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自己很喜欢这段创刊词,在日常拍摄过程中也常想到这些话。 人之所以作为人,在世界上存在,共同的基础是对人性的了解。并通过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将损人利己的那些人性控制,将能带来正能量的人性加以发扬光大。 摄影师拍照,就是在影像中记录人性,记录下人性中美好的时刻,也抓拍到人性中丑恶的瞬间,甚至是多种人性在画面中共存的时刻。让观众在读图时,能与自身产生共鸣。 中国的古语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所有人的忠告。摄影师用这句话要求自己,同时用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来观察生活,观察人性,会拍摄无数让人铭记的经典瞬间。 拍摄情感 喜怒哀乐、悲怨嗲烦,生活中,情感无处不在。 2012年在北京,著名摄影家贺延光看过我的展览后,送了八个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我。直到今天,我都在揣磨,这八个字对我的观察和拍摄有什么启发呢?有一次拍大合影,正式拍照前,我发现合影的人中间,有人在寒暄,有人在东张西望,有人笔直地站在原处,有人在张罗着排位,诸多情感同时呈现,我毫不犹豫地拍摄下来,待到宾主各方全部就位后,再拍摄一张正经八百的合影照。回放照片,我自己最喜欢前面拍摄的,也得到不同朋友的赞同。 在摄影术发明之初,每一张照片的曝光都需要数十分钟,那时拍摄的照片,叫无表情肖像,因为在长时间曝光过程中,人的表情变化不能被瞬间锁定。今天,人的表情可以被相机以千分之一秒或更短的时间抓拍固定,情感变化锁定在一幅一幅的图像之中。 我编辑自己的照片时,常常会选择哪些情感饱满的照片,那些被拍摄者沉浸在自身其中的照片,这些照片,因为情感而显得耐看并让人深思。有一次,为了避免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麻烦,我将那些被摄者的面部全部打上“马赛克”,结果,照片变得毫无生机了。 拍摄情感,拍摄那些让自己产生共鸣的情感,影像自然会鲜活生活,也会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感动自己,探寻自我 影像,是一种视觉产品,如果不能让自己感动,再想感动别人,几乎没有可能。 能够感动自己的瞬间,肯定是与自己的心灵发生了共鸣。这些瞬间,有人性的迸发,有情感的自然流露,有自我认知的觉醒。优秀的摄影师,总是能迅速地接近,完美地拍摄,留下一张经典之作。 社会之大,生活之繁杂,任何一个角落,任何时间,都有出现让自己感动瞬间出现的可能。摄影师,寻找感动自己画面的时间,远比拍摄的时间多。只有随时做好拍摄的准备,在合适的瞬间,用自己的理性、知识、才智,将瞬间定格。 不断探寻自我,将探索的过程用影像记录下来,就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每一个主题的探索,就是一组或一部精彩的作品。拍摄,编辑,传播,摄影,不停息,才能好作品不断涌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8 , Processed in 0.13123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