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 本文所用图片全部是威廉·克莱因拍摄 占有兵 原创 前言 读图愈多,愈想揭开图片的秘密。 是什么,让照片回归,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让一些照片成为经典?是什么,让人们愿意反复提及一些照片?是什么,让照片比事实流传得更长久? 照片是视觉语言,跨越人种、国界、地域、语种、知识修养,人人都可以阅读,每人都能从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照片,在不同的语境下观看,又会产生新的释义;在不同年份观看,更能释放新的内容。 时间,成为社会纪实类图片长存最重要的利器。唯有时间,能淘汰掉粗制滥造、忽悠捏造、急功近利、钻营结私或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照片。 能留存下来的图片,都有隐喻包含其中。
技巧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拍照,是最民主的行动,任何人拿着成像器材,都可以得到影像。正是因为获得影像越来越容易,摄影才越来越难。 拍下今天,让人们在明天看今天能有新奇感,唯有使用复杂的技巧,花哨的技术,才能快速达成目的。正因为如此,在摄影人中,制造出了很多摄影技巧,器材商制造出了很多新奇的器材,再加上摄影大军的反复比拼,在树着牌子或挂上5A景区的地方,咔嚓咔嚓,雷同的照片如果放在一起,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长。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写道,“愈少修改,愈少明显的技巧、愈稚拙---照片就愈有可能变得权威”,“时间最终会在艺术层次上给大多数照片定位,哪怕是业余的照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是胶片成像的年代,摄影在美国已经非常发达,苏珊·桑塔格作为重要的知识分子,写下了被称为摄影圣经的《论摄影》。 拍照容易、摄影难。摄影是摄影师表达自己的观看和思想的载体。在影像中,摄影师要运用各种摄影语言,同时又要在单张图片中运用最少的摄影语言,用隐喻,将自己的想法植入其中。 唯有含隐喻的影像,才有长成的可能。 隐喻是另一重境界 中国有句古话,“骂人不带脏字,才是高人”,讲的就是隐喻。 在摄影中,隐喻是摄影师的知识、修养、哲思、智慧等在影像中的结晶。直白的影像,尽管很完美,仍不能唤起人们反复观看的欲望。相反,人们观看这类影像时,初看很好,再看一般,多看就烦。 隐喻是指摄影师的观点投射在影像之中,通过观者的解读,能进入影像深处,把观者带进自己的思考,从而记住影像。 隐喻的植入处,可以是表情、可以是色彩、可以是地平线、可以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前景、可以是背景、可以是光线、可以是巧合、可以是影像的并置、可以是展览时的装置,可以是一切摄影师想利用的摄影工具。 有时,换一种情境,隐喻也会发生移置或变迁。情境,可以是拍摄时的情境,可以是展览时的情境,可以是解读时的情境,可以是影像放置的情境。 “于无声处胜惊雷”,隐喻在影像中的运用,是影像可以让观者反复观看的灵魂。 时间是社会纪实摄影的利器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论摄影》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影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如果拍摄照片,马上进行观看,能吸引人的,一定影像结构特殊的照片最先映入眼帘。如果这些照片放置一年后,再进行观看,能吸引人的,是摄影师当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如果放30年后再看,是照片中有,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事物最吸引人。如果拿给影像专家看,他们选中的一定是结构最好的影像;如果拿给被摄影对象看,他关注的,一定是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细节;如果放到大众传播环境中,每个观者,都在进行与自己相关的解读。 “照片把过去变成可消费的物件,因而是一条捷径”,“摄影师既掠夺又保存,既谴责又加以圣化”。在《论摄影》中,苏珊·桑塔格说影像建立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并不相同,影像通过现实的世界,建立了自己的世界。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当然没有摄影术发明后十年的经历,但通过影像,我们可以见到1849年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各类片断。 时间,被影像封存。影像,建构了新的世界。今天,数字成像工具通过手机、监控器、车载工具,进入到生活的各人角落,无数的影像产生,又有无数的影像被覆盖。
专业摄影,现在才是开端。摄影师,利用专业知识,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辨别,设定隐喻,封存在影像中,成为历史。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师,不断前行,不断思考,影像当然也就历久弥新,诞生经典,被世人反复观看和解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6 , Processed in 0.14492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